“瞪羚”與“大鱷”的較量
春日午后的淡淡陽光,透過寬大的落地玻璃窗照進東方通科技公司總經理牛合慶的辦公室。東方通剛剛搬了新家,一切都是嶄新的,未來也是嶄新的,就像牛合慶所說的那樣:“市場格局發生變化的時刻就要到來,我們超越競爭對手的時刻或許就在不遠的將來?!?/P>
牛合慶所說的競爭對手,是企業中的大鱷——IBM和BEA,他們在中國的中間件市場占據了第一和第二的位置。而根據賽迪顧問(CCID)的最新統計,東方通2005年的市場占有率是17.3%,位居第三,“我們和BEA的差距已經很小”,牛合慶說。
像瞪羚一樣奔跑
國際上有一種通行的說法,就是把高速成長的中小企業稱為“瞪羚企業”,因為這些企業和大草原上的那種美麗生物具有很多相似點:個頭不大,但奔跑迅速、靈活矯健。
2006年3月,東方通獲得CCID評出的“2005年度成長最快企業獎”,成為本年度惟一一家獲此殊榮的中間件廠商?!拔覀兊臓I業額增長率在70%—80%之間”,牛合慶對這個數字并不滿意,“我們希望保持100%的增長率,這應該是比較正常的?!?
13年前東方通剛剛成立的時候,20多個人擠在北京亞運村的一套公寓房里辦公。公司創始人之一的楊樺依然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情景:管財務的佟老師、李老師負責做飯,大家中午熱熱鬧鬧地吃一頓,又各自忙去。
這是中國很多處于起步階段的小企業所經歷過的情景,他們也擁有著幾乎同樣的夢想和渴望。所不同的是,大多數這樣的企業無聲無息地誕生,又無聲無息地消失,而像東方通這樣一步步成長起來的,畢竟還是少數。
東方通的發展得益于1998年的那次成功轉型。東方通剛成立的時候是一家系統服務集成提供商。用別人的產品,為用戶提供系統集成服務。這種服務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但是很難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競爭對手少的時候還有錢可賺,但一旦形成同質化競爭,企業就很難生存下去。東方通當時就意識到這種情形,并在成立伊始就立志作一個有產品的公司,并于次年開發出了兩個自主知識產權的中間件產品。1998年中間件市場開始形成的時候,東方通果斷地改變了發展方向,轉變為一家中間件生產廠商,生產自己的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當時在國內的中間件市場上,大家普遍認同的是IBM和BEA這樣的超級大鱷,對于無名小卒東方通來說,打開局面并不容易。
“我們的辦法是——”,牛合慶的臉上露出帶點狡黠的笑容,“我們給金融行業提供系統集成服務的時候,就在系統里面用了我們自己的中間件產品?!庇脩粲昧藮|方通的產品,發現功能不錯,這樣東方通的產品就有了第一個成功案例。這個成功案例就如同一塊敲門磚,幫助東方通打開通往中間件市場的大門。
東方通的中間件由金融行業開始,逐漸滲透到電信行業、滲透到政府部門。而越來越多的成功案例,又幫助東方通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除了不斷提高產品的性能和質量,并在宣傳上狠下功夫,提高品牌認可度,東方通擴大市場份額的法寶還有另外一個,那就是“服務”。牛合慶說:“我們把服務也變成產品?!?
東方通把整個服務流程進行分類,每個步驟都制定了規范,從接電話到為客戶解決問題,都必需按照規范進行。比如一個客服電話從響起到被接聽,其間有電話響應時限的規定,客戶從打進電話到問題被解決,其間也有時限的規定。
對服務人員,東方通制定了嚴格的考核標準和考核制度。比如在人員考核上,就分為用戶考核、銷售人員考核和回訪考核,用戶考核即用戶就服務人員的服務質量打分,銷售人員考核是銷售人員根據用戶反饋意見給服務人員打分,而回訪則是直接聽取用戶對東方通服務質量的意見和建議。
“和國外企業比較起來,我們更熟悉客戶,所以我們提供的服務也能更到位?!迸:蠎c認為。
與“大鱷”過招
東方通轉向中間件生產的時候,國內的中間件市場還在起步階段。同其他IT市場一樣,用戶更傾向于信賴像IBM、BEA這樣的國外大品牌。所以從一開始,東方通的競爭對手,就是IBM和BEA。
“和高手過招,會使自己成長得更快,這就跟下棋是一個道理?!迸:蠎c非常認同這樣的說法。他認為,雙方競爭的過程,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同時,國際知名企業的參與提高了人們對中間件市場的關注程度,也提高了對東方通的關注程度。
“我們在管理上參照對方比較多,當然我們也向許多優秀的企業學習”,牛合慶說,“但是他們在銷售和服務上則向我們學得比較多。畢竟我們更了解中國的企業?!?
這種學習有面對面的切磋,也有私下的模仿,更有明目張膽的挖人。不過一開始,都是IBM和BEA來挖東方通的人。
東方通人員壓力最大的時候是在1998年到2001年。那時候東方通還沒什么知名度,產品也肯定不如大公司的好賣,很多銷售和服務人員轉投到IBM和BEA的旗下。常有獵頭公司的電話打到東方通來,連牛合慶本人也被“挖”過。
到了2002年,這種情況就非常少了,這也暗示著東方通在市場上逐漸站穩了腳跟。
“現在該是我們考慮去挖BEA的人的時候了?!迸:蠎c半開玩笑地說。
雖然東方通曾經人員流動較多,但其真正的核心人員卻并未有大的變動。這得益于其良好的運營機制與文化氛圍。
在與國際大企業競爭的過程中,東方通一直堅定地堅持著“本地化”的競爭策略,即在尊重產品標準的前提下有自己的特色。牛合慶認為只有中國企業才更了解中國企業,設計出的產品也才更能符合客戶的需求。東方通在產品研發上的投入占到其營業額的30%,高投入保證了高質量的產出。
在商業模式上,東方通不斷開拓新的領域,發現“藍?!?。他們除了在中間件市場上和IBM和BEA等大企業正面競爭,還擴大了自身的產品范圍,延長了產品線,即提供面向行業的解決方案套件(VSP)。牛合慶認為,在這個領域,東方通沒有像在中間件市場上那么大的競爭對手,更容易取得成績。
東方通在應對IBM和BEA方面還有另一個制勝的法寶,就是價格。價格是中國企業的天然優勢,它在東方通與國際大企業的競爭中更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東方通的產品價格普遍比國外公司的產品低30%左右,如果二者的產品性能和服務差距不大,那么用戶當然會選擇國內公司的產品。
“一旦中國企業的品牌被認可,我們就可以改變整個市場的格局,整個市場的轉折點將會很快到來”,牛合慶對這一點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