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邦公司大中國區總裁唐博偉(ThomasG.Powell)對十幾年前的一件小事至今記憶猶新。當時他是總部中乙烯共聚物產品部門的全球業務經理,雖然長期在接受關于環保方面的培訓,但是突然有一天,他被通知其所在的部門要參加一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工作時,還是吃了一驚,因為按道理這是其他部門的事情,和自己的相關工作關聯不大。但是后來,參加的部門越來越多,他才意識到,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們實際需要每天都考慮對環境更加友好,而減排是需要全公司的力量才能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之一”,他回憶說。
那段時間正是杜邦在環保方面受到外界爭議最多的時期,在1980年代,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確認了氯氟烴(CFC)對臭氧層的破壞作用后,杜邦公司盡管此前一直在和環保團體、各地政府及業界機構呼吁環保,但是由于杜邦公司當時氯氟烴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25%,還是被指認為“罪魁禍首”。直到1994年公司停止生產CFC,并代之以首個環保產品舒瓦(Suvaò)制冷劑,才逐漸受到外界好評。
尤其是2003年杜邦加入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后,杜邦已經逐步被公眾認為一家環保公司。芝加哥氣候交易所首批14名成員來自汽車、化工、電力、電子、制藥和半導體等多個行業,除杜邦之外,還有福特、摩托羅拉等大企業,按照協議,這14名成員必須在2006年之前將各自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8~2001年的平均水平上削減4%,如果屆時不能達標,它們將受到相應懲罰。交易成員如果提前實現減排,則可以將多余的指標出售給那些不能達標的企業,指標的價格將通過競標方式確定——到去年杜邦被美國媒體評為全球最佳綠色企業。
在杜邦有三十年左右工作經歷的唐博偉是見證了這一轉變的公司高管之一,在他看來,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杜邦將工廠變成了實驗室——讓科學家們不斷開發出新產品代替高能耗、高污染的產品,以及改善制造工藝和減少原料的使用量,減少或者消除在制造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或者污染物的排放;與此同時,盡可能減少會產生溫室氣體的原材料的使用。
科學家的成果還包括開發出安全節能的新材料。比如“特衛強”(Tyvek),它是一種包裹在木質建材表面的材料,能起隔熱作用,這樣房屋內部就不用空調,而且它也可以讓木材更加耐用,“特衛強”也是一種手術衣材料,它防止體液和病菌的侵入,對病人可以起到很好的防護作用,“特衛強”在制造過程中所消耗的能源要少于在使用過程中它保護的能源流失量。事實上“特衛強”是杜邦歐美市場最重要的產品之一。
而另一方面,由于公眾對環境的擔憂已經成為化工廠最主要的市場風險之一。這種風險從化工廠開始投資一直到產品銷售整個過程中一直存在。杜邦認為自己精心構筑的綠色環保和負責任的形象能夠讓他們在初到某地進行投資時,快速地通過當地社區和政府的認可,節約大量的時間成本。
全氟辛酸銨(PFOA)是杜邦的化學原料之一,杜邦早在1951年就在位于西弗吉尼亞州帕克斯堡市的工廠開始了PFOA輔助下的特富龍不粘鍋生產,PFOA在生產過程中被排放到大自然中,產品中不再含有PFOA。問題是PFOA極具穩定性,將不會被自然分解,并且可致癌。在美國環境保護署的干預下,杜邦承諾在2001年前將PFOA排放量降低95%,目前杜邦已經將PFOA排放量減少了98%。
但唐博偉也承認,有時公司制定的目標太難以達到。比如在減排方面,全球最高層領導層經常會認為業務部門制定的目標太低,不能足夠減排,因此就統一設定了要減少40%的目標,來強制一些業務部門減排足夠數量的溫室氣體?!靶疫\的是,杜邦有很多科學家在做各種試驗項目,一般都能達到目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