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女2006,拯待跨越的五道坎
2005年,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可以說享盡了一擋娛樂節目所有可能享受到的榮耀,全民上下的收視熱情,社會大眾的關注影響,廣告時間的炙手可熱······其冠軍李宇春甚至還成為了美國《時代》(亞洲版)的封面人物,和許多的社會知名人士平起平坐。一言以蔽之,2005年,就是湖南衛視的天下,包括央視在內的中國眾多上星頻道對湖南衛視都只能用望其項背來形容。
2005年“超級女聲”的巨大成功,刺激湖南衛視2006年再次鏗鏘出發。但此一時,彼一時,2005年“超級女聲”之所以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綜合的結果,是湖南衛視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所得到的獎賞。隨著時間進入2006年,不僅整個媒體行業的發展態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就連觀眾的收視喜好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移,在此狀況下,湖南衛視還祭出“超級女聲”的大旗,去攻城掠地,依筆者之見,付出也許還是同樣的付出,但收獲就不能與去年同日而語了!至少,相比去年,湖南衛視有許多的坎需要去跨越,而跨越的成功與否,也決定了“超級女聲”的起落跌宕。
第一道坎:國家的政策規范
2005年,中國的選秀類節目剛剛起步,還沒有在社會上掀起廣泛的影響,因此國家廣電總局也并未對此加以關注。而后來隨著“超級女聲”的日漸火暴,廣電總局對此類節目的關注也開始加強,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規范。在2006年的“超級女聲”上,我們就看到,直至4月“超級女聲”即將開唱之際,湖南衛視方拿到國家廣電總局的正式批文,可以說是幾經波折與拖延。但令湖南衛視最為頭疼的并不在于此,而是2006年國家廣電總局針對廣播電視機構主辦,播出的全國性賽事作出的諸多限制,比如說比賽的分賽區預選部分不能通過衛星頻道直播,參賽選手年齡必須在18歲以上,評委點評要“平等善意,實事求是”等等。在這些規范當中,最令湖南衛視郁悶的莫過于廣電總局將選手年齡限定在18歲以上,此舉將使“想唱就唱”徹底變成了一句空話,而且也預示著“張含韻第二”,“黃雅莉第二”胎死腹中,再也沒有產生的可能。
相比2005年“超級女聲”相對寬松的環境,2006年“超級女聲”整個被戴上了個“緊箍咒”,在這道箍的約束下,“超級女聲”能不能還像去年一樣收放自如就很難說了。至少無論是播出模式,還是評委風格,湖南衛視都要被迫做出相應的調整。像去年李宇春、周筆暢、張靚影(“超級女聲”前三甲)之所以會有那么多的擁躉,是因為經過了大規模的海選,最后在晉級階段達到一個頂峰,歌迷見證了選手的發展變化,雙方有一個感情積累的過程。而今年只轉播部分海選內容,其他非初選賽區的觀眾只能通過網絡收看,這樣一來還會有多少人去刻意的關注“超女”,尤其讓人擔憂的是,在做出這些調整后,“超級女聲”是否還是真正的“超級女聲”,觀眾還會不會像去年一樣保持一如既往的熱情?
第二道坎:其他媒體的圍追堵截
2005年的“超級女聲”可以用大獲全勝來形容,包括央視的“夢想中國”、東方衛視的“我型我秀”等一系列選秀類的節目在“超級女聲”凌厲的攻勢面前簡直是潰不成軍。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其中的原因固然有“超級女聲”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我想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湖南衛視執行力的卓越,從場上到場下的每一個環節,湖南衛視做的滴水不漏,至少我們從電視屏幕上沒有看到什么較大的瑕疵。這種卓越的執行力表現,最終幫助湖南衛視成功戰勝其他媒體,大獲成功。
但2006年這一切都改變了,且不說央視2套的“星光大道”、“全家總動員”、東方衛視的“我型我秀”、山東衛視“天使行動”等即將展開的一大批電視選秀節目,單說同“超級女聲”PK的央視“夢想中國”!2005年央視的“夢想中國”栽了,栽的令央視很生氣, “‘夢想中國’做成這個樣子,已經是央視的底線了!”(李詠話),堂堂的央視豈能容許省級衛視搶它的風頭呢,依據央視的風格,從哪里跌到就從哪里爬起來,務求打一個翻身仗!于是,我們從今年的“夢想中國”可以看到,央視整個花費了巨大的力氣,無論是全方位的推廣,還是平臺的支持,央視的工作都比去年加強了!“夢想中國”導演甚至說,國慶時要投一顆“******”,把“超級女聲”“偷襲”的失地收回來。更為有趣的現象是,今年央視與湖南衛視有兩個分賽區沈陽、成都是重合的,而東北一直都是央視的傳統根據地,所謂兩強相爭,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而依湖南衛視的實力,想像去年一樣擊潰央視,可以說存在很大難度。
第三道坎:觀眾的審美疲勞
不容置疑的是,2005“超級女聲”之所以成功,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其參與群體的廣泛性,讓許多有著花季夢想的女孩尤其是中學生有一個登上舞臺的機會,我們在去年聽到很多的中學生逃課去參加“超級女聲”報名的新聞就充分驗證了這一點。而隨著今年國家廣電總局18歲以下禁的規范的出臺,這些女孩超女舞臺的夢想也就隨之破滅了?!跋氤统?,要唱的漂亮”,也只能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蛟S有人說,這些女孩雖然不能親身參與,但她完全可以作為一個忠實的觀眾,加以關注啊。但這些女孩為什么愿意觀看,是因為她可以從其他的同齡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她不能登上這個舞臺,但她心目中的選手可以幫助她完成這個夢想。而現在,因為18歲以下禁的規定的出臺,這個活動就變成了和她們不搭界的一個活動,我們很難想象,她們可以像去年一樣發瘋似的為另一個年齡群的代言人鼓掌吶喊。從這個意義上說,2006年的超女比之2005年的超女還沒有開始就已經日薄西山了。
拋開這些年輕的觀眾群不論,單說成年的收視群體。去年在“超級女聲”推出期間,很多的家長抱怨孩子荒廢了學習,盲目的追星。我們很難想象這些家長在今年會容忍孩子置學業于不顧,展開大規模的追星行動。去年“超級女聲”舉辦期間,湖南衛視單憑短信投票這一項,就獲得了數千萬白花花的銀子,而根據調查,在去年曾用手機進行短信投票的人明確表示今年肯定不會再投票支持任何一位選手,因為很多的觀眾都已經意識到短信支持只是活動主辦方攫取收入的一個手段,因此對其感冒度大大降低。而更使人詫異的是,知道今年超女賽事的人相比去年也大大降低,很多人甚至表示不會再繼續觀看“超級女聲”,這其中固然有媒體環境復雜、主持人變更等方面的原因,但我想最重要的因素莫過于觀眾對此類節目的“審美疲勞”。
第四道坎:廣告商的傳播效果
廣告商的支持向來就是媒體進行節目創新的源動力,去年“超級女聲”之所以獲得成功也是和廣告商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反過來,“超級女聲”的巨大收視效應也讓廣告商賺了個盆滿缽滿,這其中尤值得一提的是蒙牛,通過冠名“超級女聲”,蒙牛的酸酸乳項目從幾億的銷售額暴增至二十幾億,實現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更令業界瞠目的是,湖南衛視在“超級女聲”舉辦期間的廣告價格居然超出了央視一套,廣告商對其的追捧由此可見一斑。此舉動也向業界昭示,所謂全國性的頻道不再只是行政性的概念,只要收視、覆蓋、影響做的好,每個省級衛視都可以是全國性媒體??梢哉f,2005年湖南衛視以實際的收視數字向業界表明:央視能做到的我們同樣也能做到!
2006年湖南衛視的風光能繼續嗎?因為2005年“超級女聲”的巨大成功,2006年廣告商對湖南衛視表示出了更強的追捧,許多廣告商都夢想著成為蒙牛第二。像“夢想中國”去年的冠名商青島啤酒今年也舍央視而轉投湖南衛視的懷抱,這其中很大一個因素就是沖著“超級女聲”的影響去的。甚至很多的廣告商在和其他媒體進行合作洽談時,也紛紛表示希望媒體能做一檔像“超級女聲”那樣的節目。但湖南衛視還能滿足客戶的這種心理期望嗎?眾所周知,“超級女聲”是特定階段、特定條件下的產物,它是觀眾在對既有電視節目極度審美疲勞下的一種喜好轉移,而隨著觀眾對選秀類節目的審美疲勞,“超級女聲”還能繼續風光無限的神話嗎?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去年“超級女聲”之后,湖南衛視順勢推出了“閃亮新主播”這檔新的選秀類節目,但與“超級女聲”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這檔節目并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其主贊助商仁和藥業也并未同蒙牛一樣,一飛沖天!
第五道坎:湖南衛視的創新突破
創新是電視節目的根本,我們觀察每一個節目之所以能獲得受眾的青睞,主要是因為這檔節目的創新性。有人曾經說,“超級女聲”的出現,開創了中國選秀類節目的先河。此話雖然有一定程度的夸大成分,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超級女聲”所具有的卓越影響力。比如說群眾參與、比如說海選、比如說短信支持等等,湖南衛視都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雖然湖南衛視之前也有很多的媒體在做著同樣的事情,但其所造成的效果與影響力卻不是能和湖南衛視同日而語的。
觀察2006年的“超級女聲”,在活動的操作及評選的辦法上,我們看到的仍是去年固有的模式,一樣的分賽區比賽,一樣的海選,一樣的PK,雖然主辦方一再表示今年會加入許多創新的環節,比如說簡化報名手續,增設初級評審,比如說啟動復活機制,比如說變換評委的人選等,但我們看到這些所謂的創新只是一些細枝末節的變革,而在其主要的參與模式、評選辦法等方面似乎并沒有什么大的變化,在2006年競爭愈加激烈的形勢下,我們很難想象這種換湯不換藥的模式還能像去年一樣吸引那么多的參與者。創新的乏力,模式的陳舊,最終必然導致“超級女聲”陷入選秀類節目的紅海,前途叵測。
不管怎么說,大幕已經拉啟,各路好手都已經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中國有句古話“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究竟姜還是老的辣,還是后來者居上,我們現在就拭目以待,至于輸贏成敗,年底自然可見分曉!
從湖南衛視開始,近年來中國的選秀類節目日漸風行,很多的電視媒體都順勢推出了選秀類的節目,“超級女聲”無疑是這些節目的代表,但它的前途到底如何?它需要處理那些層面的關系?本文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嘗試做出一些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