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風險識別與管理
根據對英國路偉國際律師事務全球數據庫,以及對中國企業關于法律風險防范的研究報告進行綜合評估,我們發現,民企所涉及的主要法律風險有:行業、組織形式、管轄地、知識產權、采購和銷售行為發生地。
在這五大因素中,每一種因素都有風險高低的差異。比如:在知識產權領域,通常高科技企業比傳統制造業就可能面臨更多的法律風險,因此它的風險指數和評分就更高。
不過,評分表達的只是一種可能性和發生的概率,并不代表企業已經面臨風險或是必然遇到風險。對于評分來說,它更多的作用是警醒企業需要提高對法律風險的防范意識,修補漏洞,從而避免遭受真正的風險。
根據全球企業法律顧問協會、普華永道、《Corporate Legal Times》及《全球律師》在美國和歐盟進行的各種調查,我們可以以美國公司評分中間值為100分、歐盟公司評分中間值為70分為基準點,計算中國企業的法律風險。
●管轄地
如果一家中國企業在中國境外設立了一個子公司,則該子公司將受該外國法律的管轄。
根據路偉律師事務所的另一項調查顯示,很多亞洲公司都經歷過因不遵守其他國家的環境、勞動和相關法律(如:種族、性別歧視、性騷擾等)而產生了法律問題。與上述法律問題相關的風險不局限于實際的行政罰款和法院判決,還包括優惠稅收待遇的撤銷、公眾抗議以及對產品的聯合抵制。
這方面最突出的的例子是:眾多民企在英屬維爾京群島上設立離岸公司,然后以外商投資的身份回國享受稅收和其他優惠,而現在國家法律對此類情況已經開始有所規范??煽诳蓸饭咀罱谟《仍庥龅慕凼录矊儆谶@種風險。
因此,即使中國企業在外國司法管轄區的業務很小,法律風險也可能遠遠高于該子公司實際的投資和收益。因此,對于在中國境內外都設有子公司的集團公司,應適當的按比例增加風險權重。
公司設立地點對其法律風險也有重大影響,因為與保持公司的存續、稅務等問題相關的許多方面問題都受該實體本國法律的管轄。
對于中國民企來說,由于對本國國情熟悉,因此在中國設立的企業的基礎分值較低,為2分。不發達國家分值比中國略高,發展中國家分值較高,發達國家的最高基礎分值則為15分。
●組織形式
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企業在本類型分值區間中分值最高(20分),而在國內上市的企業,風險分值要低得多,沒有上市的企業則該類風險近乎于1。
為什么?因為,在紐約上市的公司受到非常嚴格的監管。如果不遵守監管規定,上市公司、公司管理人員和董事將面臨巨額罰款、股東起訴、潛在的刑事訴訟,甚至可能有被摘牌的風險,所有這些風險可能會對公司產生毀滅性的影響。
中國一些著名的民企頻頻在海外遭受調查、處罰和訴訟說明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年初,UT斯達康就曾由于財報遲發的原因,面臨停牌危機。該事件剛剛了結,又因為相關人員向印度和蒙古一些官員支付了不當報酬,涉嫌違反美國《反海外腐敗法》,UT斯達康不得不接受美國司法部和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調查。創維老板黃宏生也因為涉嫌盜用上市公司資金、偽造會計記錄而被香港警方拘捕。而這些現象在大陸證券市場幾乎是司空見慣。
另外,在中國還有一個特別需要注意的組織風險——參與國企改制。很多民企和企業家都栽倒于此。研究近年來民企并購國企的歷程,60%的民企并購案都以失敗告終,其中影響廣泛的如顧雛軍并購科龍案。其中最常見的風險有:不正當行政干預導致的資產評估不實、產權結構復雜混亂造成的糾紛、改制過程中忽略的債權糾紛、隱瞞遺漏的債務糾紛、隱形債務糾紛等。
其它類型的法律實體,如:合營企業,未上市的私營企業,在上海、深圳、香港、倫敦、新加坡上市的公司的相關法律風險級別均根據在相關司法管轄區中面臨的法律風險環境,評分在1至20分之間不等。
●行業
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級別的監管環境。
醫藥和生物技術行業在行業排名中位居第一。因為該行業一般監管非常嚴格,資本要求高,涉及許多知識產權風險。最近衛生部緊急叫停安徽華源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欣弗”,就是因為該藥品引發全國性的患者反應不良事件。較早之前發生的黑龍江省齊齊哈爾第二制藥公司制售假藥事件曝光后,溫家寶總理更是親自作出重要批示,進行嚴厲查處。
排名第二是銀行和保險等金融行業。該行業存在重大法律風險,因為該行業的產品基本上都是法律文件。由于資金往來大,動輒上千萬,稍有不慎就可能遭遇滅頂之災。比如:正在調查的民生銀行被“內鬼”盜走上億元資金案。曾經紅極一時的德隆也通過上海友聯打造了類似金融控股公司的平臺,一度推出客戶全面金融服務,但卻在資金鏈繃緊的壓力下演變成瘋狂的委托理財斂財活動,最終也只能土崩瓦解。常見的客戶資金被挪用,非法集資吸儲等都廣泛集中于這一行業。
信息技術和電子行業的消費者的維權意識也越來越高。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數百名消費者狀告柯達相機事件值得所有企業警惕。
在自然資源、能源和公用事業方面,對于民企更多的則是準入條件的限制。雖然非公36條公布了,但是如果相關配套法規沒有跟上,貿然進入則很有可能被其他具體細則困住無法自拔,特別是可能面臨國企壟斷巨頭操縱的行政壟斷法規,有時簡直能起到一劍封喉的作用。民營油企舉步維艱、民營快遞公司命懸“35度線”都與行政法規密切相關。另一方面,由于這一行業的公益性比較強、關注度比較高,一旦遭遇輿論和公眾壓力,法律風險也不可小覷,如:煤礦瓦斯爆炸、水污染、燃氣泄漏等都往往一來就是影響廣泛的大風險。
所以,按行業類別確定的基礎分值從醫藥和生物技術公司的高分值15分至零售行業的低分值5分。在這個行業分值之間有金融服務行業,基礎分值為13分;有信息技術和電子行業,基礎分值為12分;能源、公用事業及相關行業的分值為10分;工程和建筑行業的分值為9分;制造行業企業的分值根據生產貨物種類的不同分布在7~9分之間。
因為每個行業的法律風險級別在不同司法管轄區并不完全相同,路偉律師事務所還設計了司法管轄區乘數。例如:總部位于美國的醫藥公司比位于中國并在中國經營其大部分業務的醫藥公司受到更為嚴格的監管,因此,中國醫藥公司的行業二級分值為15分,而美國醫藥公司的分值為30分。
●采購和銷售行為
從境外采購主要原材料和零件的中國企業可能面臨一些法律風險。如:外國供貨商破產、外國供貨商違反或終止合同、因貨物不符合規定而導致延遲、額外費用等。同樣,在中國境外市場銷售產品的中國企業也面臨著外國司法管轄區的法律風險。比如:呆帳、主要客戶破產、潛在的反傾銷措施、產品責任訴訟、與經銷商的爭議等。
目前這方面反應最激烈的就是紡織品和鞋類產品在歐美的反傾銷遭遇,而主要法律風險是浙江等地勞動密集型企業。另外,對于大多數剛剛涉足海外市場的合同欺詐,貿易糾紛也是巨大的法律風險,長虹都遭遇巨額貨款拖欠,更何況民企!
與行為相關的風險級別取決于采購和銷售行為所在境外市場的法律風險級別。如果購買-銷售行為發生在發達國家時,分值最高,而購買-銷售行為發生在不發達國家時,分值最低。
●知識產權
一家公司的知識產權分值是根據對其使用IT系統、專利、商標、著作權的程度及其研發活動的性質確定的。
一家嚴重依賴知識產權的公司(如華為),其知識產權的法律風險分值遠遠高于其他行業的公司。如果該企業有自主產品、合作產品、商標的被許可和許可行為、享有著作權的資料以及專有技術和專利,會增加其分值。
知識產權因素的獨特之處在于:不適用司法管轄區乘數。這是由于以下兩個原因:第一,知識產權在很多方面受到國際條約規定的保護;第二,在執行力度更強的司法管轄區里,其侵權的風險就更低,反之亦然。
在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風險,中國企業已經有了血的教訓:中國VCD企業幾乎因此而全軍覆沒;中國所有的電腦廠家現在出廠都必須安裝正版軟件;而華為和思科對簿公堂多年。經過這些事件,中國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開始增強,對于商標的維權,對于專利的保護都已經受到企業的空前重視。優盤的開發者朗科在本土起訴華旗,在美國起訴PNY都說明了在這方面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