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為科學理論是以人的行為或者人類群體的行為為主要研究對象,主張重視人際關系、正視人的需求和尊重人的價值。與此同時,行為科學還致力于各項關于如何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積極性、改善協調人際關系、以及提高勞動效率等。
本文擬從行為科學理論發生的布景、該理論的本色、將行為科學理論應用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發展的社會過程和中國特色行為科學的成長這四個方面,深切論述行為科學的重要性和為什么它能夠具備如斯普遍的鑒戒性。
首先,行為科學源自管理工作實踐。而它被正式命名為行為科學,則是在1949 年美國芝加哥的一次跨學科科學集會上。行為科學的產生與生產力和早期社會的諸多矛盾密不可分,同時它也是管理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
此外,行為科學的產生還包括眾多政治背景、經濟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別是在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建立之后,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不間斷的發展狀況更是直接促進了行為科學的興起。
我們再來回顧今天的行為科學,不難發現它之所以能成為理論豐富、體系健全的龐大新興學科,與梅奧及其霍桑等人的一系列對人性進行探索的實驗脈脈相通。

其實呢,早在霍桑實驗之前,就已經有相當一部分管理學家對人的心理和行為過各種針對性研究,還據此建立起了工業心理學,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他們對管理學的發展起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
只不過,他們的理論也許過于片面,不具有普適性,總之在當時是沒有成為古典管理理論的主流的。這些,我們在此不作過多贅述。
多年的發展使得行為科學已經與管理科學并列,并成為了現代管理學發展的兩大支柱。同時,也讓它有了廣義與狹義之分。我們需要了解到的是,現代管理學中所講的行為科學專指狹義的行為科學。
它包括了應用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及更多相關學科的功效,主要用來鉆研工作過程當中的行動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規律。
行為科學的基本內容包含很多內容,如:
(1)個體行為研究;
(2)動機與激勵理論;
(3)群體行為研究;
(4)組織行為研究,等等。
在個體行動的鉆研條理中,行為科學首要是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式鉆研影響個體行為的各類心理因素和關于本性的人性假說;而動機和激勵理論則認為人的內在需要產生動機,而動機促生人類的各種行為,與此同時,能滿足人需求的各種活動本身就是對他們的獎勵;組織學中的群體行為主要探討群體作為一種非正式組織,其具有的群體特征和群體的內聚力;
另外,行為科學家認為,組織行為建立在個體行為和群體行為的基礎上,他們擬經由過程致力于對人的賦性和需要、行為內驅及生產組織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研究,總結出人類在生產行為方面的規律,等等。
中國特色的行為科學的首要任務是從多角度、多側面、多方位對中國各企業組織、團體和個人的行為規律進行研究,并制定出種種改善人的行為的舉措和改進人行為的規定。
想要真正做到將行為科學中國化,必須從人力資源管理的初始源頭進行篩選和揚棄工作。而且,在我國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要做好現代化的行為科學管理,就必須創造出尊重人性的環境,在日常的工作環境中做好思想層次的“重視人性”,努力營造出一種提倡情感平等、人格平等以及權利義務平等的和諧社會環境。
將行為科學理論應用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是一種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要求。不僅僅是因為行為科學理論貫徹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該理論強調以人力資源為首要資源,高度重視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倡導以人道主義的立場看待工人,通過改良勞動條件來提高勞動者的工作質量,并經由改善勞動者生產的技術條件以提高其參與度和生產積極性,進而提高勞動效率等的一系列主張,都很好地契合了新時代企業對于人才管理和發展的迫切需要,而且有利于極大地推動企業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空前進步。
圖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