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決定辭去自己的終身教職,離開這所常春藤名校。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他感覺當前的美國精英教育已經陷入了誤區,這套系統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都聰明,有天分,斗志昂揚,但同時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極度缺乏目標感:他們被包裹在一個巨大的特權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實巴交地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他們非常擅于解決手頭的問題,卻不知道為什么要解決這些問題。
在即將辭去耶魯教職之際,他發表了一篇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勢》來討論這些問題。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幾周之內,它的閱讀量就超過了10萬次(后來的累計閱讀量超過了100萬次)。很明顯,這篇文章觸動了很多人的神經。
從那之后,他開始應邀到美國各地的大學發表演講,跟學生們交流,回答他們的問題,也向他們請教了許多問題,并傾聽和了解了他們的答案。這本書就是他對這段經歷的思考和總結。
在本書當中,作者德雷謝維奇歷數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常春藤學校學生的“數宗罪”:過于自信卻輸不起;朋友圈同質化,固步自封;思維僵硬,與社會脫節,缺乏“常識性聰明”等,并提出“讀藤校遠不如讀公立大學,學校更重視教育、教學方法也更靈活、更前沿”等觀點,
他還進一步指出,雖然這些藤校外表上有特色,但在內里,都是“失去了靈魂的地方”。很多在藤校就讀的學生沒有使命和目標感,自我膨脹、自我中心、自以為是。而相比之下,那些沒有這些標簽的人,卻能在人生道路上攻城掠地,在各方面成就自己。而有一些藤校生一輩子的成就,可能只是上過某藤校。
本書自2015年5月上市以來,在美國社會引起廣泛爭議,迅速成為《紐約時報》、《新共和》、《洛杉磯時報》等各大媒體追捧的話題,在國內也得到了南方周末、鳳凰衛視、澎湃新聞網、環球時報、外灘畫報等媒體的報道。
作者簡介:
威廉·德雷謝維奇(William Deresiewicz),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在耶魯大學擔任過10年英文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過5年研究生導師。他的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勢》(The Disadvantage of an Elite Education)在網絡上點擊率超過100萬次。除了經常應邀在各個大學發表演講之外,他還是一名頗有影響力的文學評論家,其文章經常出現在《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國家》、《新共和》上。
媒體評論:
讀過《優秀的綿羊》我們就會明白,這些整天立志“爬藤”的亞裔學生,根本沒搞明白藤校是怎么回事兒……美國華裔學生Michael Wang,在2013年申請了7 所常青藤大學和斯坦福大學,被除了賓夕法尼亞大學之外的所有學校拒絕。華人,乃至整個亞裔群體,哪怕是成績再好,還是經常被常青藤大學擋在門外。常青藤的本質,是美國上層社會子弟上大學的地方。
——《南方周末》
《優秀的綿羊》很可能會在美國歷史上留下永久的印記,原因有三:首先,德雷謝維奇先生在常春藤名校浸泡了24年,他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曾在耶魯任教10年,所以他知道藤校是怎么一回事;其次,他很會寫,很善于發現問題的本質;第三,他幾乎顛覆了整個美國中上層階級的價值觀。
——《紐約時報》
他在書中提出的很多建議無疑值得今天的家長深思!想想看,花費成千上萬美元給孩子請SAT輔導老師真的很值嗎?
——《華爾街日報》
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我感覺當前美國教育系統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都聰明,有天分,斗志昂揚,但同時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極度缺乏目標感:他們被包裹在一個巨大的特權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實巴交地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他們非常擅于解決手頭的問題,卻不知道為什么要解決這些問題。
2008年,在即將辭去耶魯教職之際,我發表了一篇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勢》來討論這些問題。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幾周之內,它的閱讀量就超過了10萬次(后來的累計閱讀量超過了100萬次)。很明顯,這篇文章觸動了很多人的神經。
從那之后,我應邀到美國各地的大學發表演講,跟學生們交流,回答他們的問題,也向他們請教了許多問題,并傾聽和了解了他們的答案。這本書就是我對這段經歷的思考和總結,希望能夠引發大家的思考。
——威廉?德雷謝維奇
--誠摯地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以上內容來源于網絡或會員發布,本網站本著大家相互學習,無盈利目的,如有需要請到正規渠道購買書籍。如有內容涉及版權請告知我們立即刪除,對此我們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