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營銷及銷售行為專家孫路弘特別編制《稀缺》測試題,引導讀者踏上解決稀缺之路。
首度提出“帶寬=認知能力 執行控制力”概念等式。兩位作者應用了大量實驗室研究和現實調查,他們發現:從商場、火車站,到印度金奈的蔬菜市場,從公司白領、機構成員到拾荒者,所有處在稀缺狀態中的人們,其大腦都會被稀缺心態俘獲,過于專注于“管窺之見”,變得更加笨和沖動,亦即其認知能力與執行控制力會變得低下。
清華大學教授、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浙江大學經濟學教授、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葉航,物理學家、中山大學教授李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周濂,福布斯中文網總編輯周健工,財新傳媒主編王爍,《羅輯思維》主講人羅振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思考,快與慢》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暢銷書《助推》作者理查德·泰勒,暢銷書《魔鬼經濟學》作者史蒂芬·列維特,暢銷書《全新思維》和《全新銷售》作者丹尼爾·平克,新美國基金會總裁兼CEO安妮-瑪麗·斯勞特,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暢銷書《哈佛幸福課》作者丹尼爾·吉爾伯特等聯袂推薦。
內容推薦
在長期研究窮人和扶貧的過程中,塞德希爾·穆來納森發現他和窮人的焦慮竟然類似:窮人缺錢,他缺時間。在這一現象基礎上,他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室研究和現實調查,卻發現了一個存在于世人中間的驚人真相:窮困之人會永遠缺錢,而忙碌之人會永遠缺時間。
但是,進一步的研究證實:這些都是表面現象。因為即便是給窮人一筆錢,給拖延癥患者一些時間,他們也無法變得富足和高效。實際上,在長期性的資源(錢、時間)稀缺中,人們已經形成了“管窺”之見,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雖然這有可能為我們帶來“專注紅利”(短期的富?;蛐剩?,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專心致志”反而會讓我們產生“權衡式思維”,不斷增加我們的帶寬負擔——當1元錢的價值在窮人與富人之間產生了巨大差異時,當印度金奈的街頭小販們陷入了無止境的借貸壓力時,當每個人都處在多任務處理的“雜?!睜顟B中時……最理性的經濟模型和行為方式都會變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內在邏輯。最終,稀缺會俘獲我們的大腦,漸漸讓我們失去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變得更加愚笨和沖動。
《稀缺》是《思考,快與慢》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最推崇的行為經濟學新作,它旨在揭示稀缺心態的各種復雜成因,并提出以“余閑”牽制稀缺的應對之法。所以,只有對“帶寬”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管理,我們才有可能從稀缺走向富足。
作者簡介
塞德希爾·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哈佛大學行為經濟學領域重要領頭人。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等人聯合創立非營利性組織ideas42,致力于利用行為科學幫助人們解決社會問題。
在麻省理工學院,與《貧窮的本質》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等人聯合創立“貧困行動實驗室”,并于2002年榮獲“麥克阿瑟天才獎”。
出生于印度農村,7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1993年,獲得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和經濟學3個學士學位。1998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埃爾德·沙菲爾(Eldar Shafir)
1988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科學博士學位。古根海姆獎獲得者。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研究領域涉及認知科學、判斷與決策、行為經濟學等。
目 錄
贊 譽
《稀缺》測試題
引 言 資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態
第一部分 稀缺心態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第1章 專注的“得”與管窺的“失”
資源稀缺換來了專注與回報
專注紅利
管 窺
管窺所導致的忽視
管窺負擔
第2章 帶寬負擔會降低人的智商
“ 噪聲”干擾了我們的思想
帶寬負擔1——認知能力
帶寬負擔2——執行控制力
--誠摯地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以上內容來源于網絡或會員發布,本網站本著大家相互學習,無盈利目的,如有需要請到正規渠道購買書籍。如有內容涉及版權請告知我們立即刪除,對此我們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