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夜晚,一位憤世嫉俗的青年拜訪了哲人的小屋。
他聽說哲人主張“世界極其簡單,人人都可以獲得幸?!?,便決心當面推翻這種謬論。
世界一片混亂,像他一樣煩惱和痛苦的人到處可見,得到幸福哪里容易了?
哲人卻告訴他這樣的道理:
“一切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span>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人討厭?!?/span>
這怎么可能?怎么會有人想要被人討厭!
消除人際關系的煩惱,人生的目標就僅止于此嗎?
青年為這惡魔一般的思想而著迷,他們開始了激烈的辯論。一夜又一夜過去,青年反而陷入了沉思:
人真的可以擺脫過去的創傷嗎?
為什么說自卑感不是真的?
滿足別人的期待有什么不對的?
人*的不幸,是討厭自己?
不是缺乏能力,而是缺乏勇氣?
此時,駁倒對方的決心,已經變成了對真相的追求。青年再一次推開了小屋的門……
作者簡介:
岸見一郎
哲學家。1956年生于京都,現居京都。高中時便以哲學為志向,進入大學后屢次到老師府上進行辯論。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系博士課程滿期退學。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專業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主要活動領域是阿德勒心理學及古代哲學的執筆與演講,同時還在精神科醫院為許多青年做心理輔導。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顧問。譯著有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講義》和《人為什么會患神經病》,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等多部作品。本書由其負責原案。
古賀史健
自由作家。1973年出生。以對話創作(問答體裁的執筆)見長,出版過許多商務或紀實文學方面的暢銷書。他創作的極具現場感與節奏感的采訪稿廣受好評,采訪集《16歲的教科書》系列累計銷量突破70萬冊。近30歲的時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學,并被其顛覆常識的思想所震撼。之后,連續數年拜訪京都的岸見一郎并向其請教阿德勒心理學的本質。本書中他以希臘哲學的古典手法“對話篇”進行內容呈現。著有《想要讓20歲的自己接受的文章講義》。
媒體評論:
它期許我這一年能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繼續大膽地許下做自己的愿望,并勇敢實現它!
——曾寶儀
小心檢視,你的成功是否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討厭而換來的。若是如此,那你的成功不幸只代表“你為他人活了一輩子”。
——陳文茜
一部振奮人心又好讀易懂的心靈作品??赐曛?,你*可以為你無意義的人生增添美麗色彩的意義。好書!
——身心靈作家 張德芬
如果說自卑是人類與世界互動的必然結果,那么勇氣就是人們在追尋意義人生中的必然能力。它就藏在每個生命體的某個角落,期待著特別的機遇。作者以超越心理咨詢的方式,進行心靈的對話,是一本自我成長和療愈很有幫助的書。
——心絲帶心理志愿者協會會長 國家心理督導師 韋志中
本書的名字《被討厭的勇氣》,承擔這種自由和責任,需要無畏的勇氣。這種勇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詞,也是我們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
——知乎專欄作家 動機在杭州
這本書*不是心靈雞湯,而是稍帶苦澀,但又可治病的良藥。也許閱讀過程中你會被作者的“犀利”顛覆三觀,心生不爽。但不爽過后,抬頭看窗外,滿目清涼,世界會美好很多……
——關系心理學家 著名心理咨詢師 胡慎之
這是一本深入淺出的好書,既適合作為大眾的自助手冊,也可以作為專業人員的臨床指南。
——資深心理咨詢師 香港精神分析學會副主席 張沛超
不死不生。對于一個渴望擺脫舊日模式、重新生出一個自己的人來說,勇氣總是第一位的。這個勇氣包括不怕試錯、不怕被黑、被死千回還能重新活過來的力量。
——《心探索》雜志執行主編 趙曉梅
這是一劑烈性藥,它會刺痛你的意識的神經。不要抗拒它,一口一口地喝下去。在被你所討厭的勇氣當中,你會重新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
——壹心理創始人 黃偉強
成長意味著獨立,青年在面對獨立的人生之時,以往的各種存在焦慮會涌現而出。本書是人生路上思想的燈塔,它堅定而讓人愉悅的言語,是青年未知世界的一點火種,照亮并引導我們屬于自己的未來。
——心理學空間
--誠摯地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以上內容來源于網絡或會員發布,本網站本著大家相互學習,無盈利目的,如有需要請到正規渠道購買書籍。如有內容涉及版權請告知我們立即刪除,對此我們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