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中國物流市場的戰略選擇
一、正確認識中國的"物流熱"
中國的物流熱嗎?與過去相比,有點熱起來了,但從總體上看,并不熱。沿海地區開始熱了,中部、東部還沒有啟動。有些企業動起來了,但大多數企業還是按兵不動。中國的物流業剛剛起步,我認為起步是好的、健康的,但要走市場化、社會化、法制化之路。
從以下8個方面可以看到中國物流業發展的形勢與發展趨勢:
1.物流業的發展已列入中國"十五"規劃。2001年3月15日由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中指出:"積極引進新型生態和技術,推進連續經營、物流配送、代理制、多式聯運、改造提升傳統流通業、運輸業和郵政服務業。"特別提出要"健全綜合運輸體系",對鐵路運輸、公路運輸、內河與海洋運輸、航空運輸、管送運輸、郵政業的發展都提出了明確要求,要"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發展和完善城市間旅客快速運輸、大城市旅客運輸、集裝箱運輸、大宗物資運輸和特種貨物運輸五大系統。"還提出"引入競爭機制,加快電子、鐵路、民航、倉儲、公用事業等壟斷性行業管理體制改革。"這為"十五"期間中國物流業的發展制訂了宏偉的藍圖,為發展中國物流業提出了政策依據。
2.2001年3月2日,國家經貿委、鐵道部、交通部、信息產業部、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中國民用航空總局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快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若干意見》。這是中國政府發布的有關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第一個政策性、指導性文件,具有很深遠和現實的意義,標志著中國的物流業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之后開始起航。
3.經國家經貿委、民政部批準,國務院領導同志同意,成立了"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4月20日正式掛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是由原"中國物資流通協會"更名的,中國物資流通協會的前身是中國第一個物流組織即1984年成立的"中國物流研究會"。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是目前帶中國字頭的第一個跨行業、跨部門的物流業行業組織,將全力以赴推動中國物流業的發展與開展物流業的行業自律。目前正在物流標準化、物流國內外培訓、物流企業名錄、中國物流年鑒、中國物流論壇、中國物流專家論壇、大專院校物流教學與科研、物流設備展覽等方面開展工作。
4.發展現代物流已列入國務院有關部委的工作日程。發展現代物流已列入2001年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鐵道部、交通部、民航總局、國家郵政局、科學技術部、國務院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部門的議事日程。鐵道部已啟動以網運分離為核心的運輸體制改革,將徹底改革已經存在幾十年的鐵路局、分局的企業組織結構,按照業務性質重組為客運、貨運和路網公司,為進入物流市場創造條件。交通部在今年2月28日發出了《關于促進運輸企業發展綜合物流服務的若干意見》,提出"引導道路運輸、水路運輸、港口裝卸、運輸代理及多式聯運企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對于調整交通運輸結構、優化交通運輸資源配置,實現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戰略,提高交通運輸企業競爭力,更好地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具有重要意義。"民航提出在"十五"期間要重點建設北京首都、上海浦東、廣州新白云機場3個大型樞紐機場,建成全國性航空客貨集散中心。國家郵政局學習國外的成功經驗,利用其四通八達的網絡系統,積極參與電子商務物流,成為B to C電子商務物流的主力軍??茖W技術部已將現代物流作為一個重要領域列入"十五"科技攻關項目。教育部已批準在少數大學開設物流本科專業與設立研究生物流專業方向。 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正準備進一步研究出臺有關推動現代物流發展的具體產業政策。國家經貿委要求,到2005年我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6000萬標箱,比"九五"末期增長1.4倍,鐵路集裝箱發運量達到400萬標箱,比"九五"末期增長1倍。遠洋船隊的規模將繼續保持在全球班輪的前列。
5.許多省市已制訂城市物流規劃。深圳市于2000年9月28日第一個在全國推出《深圳"十五"及2015年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市政府把發展現代物流業作為深圳三大支柱產業之一,規劃建設8個物流園區。
上海市從原來規劃的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與貿易中心,加了一個國際航運中心,即國際物流中心。為此出臺了《上海市"十五"現代物流產業發展規劃》。著重發展三類物流和五個物流園區,即陸、海、空、港的口岸物流;適應商業批發零售行業的配送物流;依托信息平臺發展電子商務物流。在"十五"期間將建成市內配送中心20個,市外配送中心3-5個。
天津市從去年開始著手研制"天津市現代物流發展綱要",力爭成為中國及東北亞地區重要的物流及信息樞紐。
香港提出要建成國際供應鏈管理中心,并積極參與內地的物流與分銷業務。
青島市把發展現代物流作為"以港興市",建設北方國際航運中心的切入點,推動大中型工交企業爭取用3年時間全部實現物流創新,在全國率先培育出一批第三方物流企業,同時分別建設各具特色的6個物流園區,逐步形成與國際接軌的物流服務網絡體系。
6.由中國物資流通協會(現為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率頭組織編寫的"物流術語"國家標準,通過專家論證,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已于2001年4月17日發布,8月1日正式實行,這是我國第一個物流術語國家標準,對于我國物流業的發展,規范管理將起到重要作用。
7.國際上跨國物流企業紛紛進軍中國物流市場。中外合資合作企業以及外商獨資企業在中國土地上的大量增長,特別是一些跨國集團在中國的落戶,要求有現代物流業的配合。他們走了三條路,一是隨自己進入中國市場而帶進了為自己服務的國外第三方物流公司,如沃爾瑪、麥當勞都屬于這一類。二是走本土化戰略,在中國尋找合作伙伴,或對中國物流企業進行改造,為自己服務,如寶潔、IBM、諾基亞等都屬于這一類。三是國外物流公司進入中國,主動為外資企業與中國企業服務。比如日本通用株式會社分別于1992年在大連,1994年6月在上海,同年8月在深圳成立物流公司,開拓業務。美國聯邦快遞公司在亞洲有6000員工,已開始向中國進軍。APL公司在中國已擁有30家分支機構和聯絡處。德國西門子已在北京成立專門的物流公司。新加坡已與上海聯手,成立上海招新物流有限公司,以上海為龍頭,以華中、華南、華北為三大區域分銷中心的覆蓋全國的物流網絡,并開辟了100余條運輸線路,等等。
8.中國第三方物流企業迅速崛起,但從總體講還比較弱小。這有三種情況,一是原有的運輸、倉儲企業經過改造向物流企業轉變,如中遠國際貨運公司、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中國儲運總公司、中國外輪代理公司、中國郵政等等。二是新成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如廣東保供物流企業集團、深圳市中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廣州快步易捷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等。三是一些大型企業自辦物流,作為核心競爭力,如青島海爾集團成立物流推進本部,已在全國建立42個配送中心,可調配車輛1萬輛以上,每天可將5萬臺定制產品配送到1550個海爾專賣店和9000多個營銷點。在中心城市8小時配送到位,幅射區內24小時配送到位,全國4天以內到位。又如上海華聯、聯華、農工商連鎖集團,都建立了自己的配送中心。
二、中國物流市場巨大,發展第三方物流市場任重道遠
美國物流專家羅伯特·德蘭雷在2000年《美國年度物流狀況報告》中指出,1999年美國的物流成本(庫存成本、運輸成本和管理成本)為9210億美元,占當年GDP92600億美元的9.9%,這就是美國的物流市場。在這一物流市場中第三方物流占的比例大約在15%左右,即1300多億美元。在GDP中,中國的物流成本為16.7%(世界銀行數字),有的認為是20%左右。2000年,GDP為8.9萬億元,按15%計為13350億元,按20%計為17800億元,這的確是一個巨大的物流市場。由于中國目前對物流產業沒有專門的統計,外國的統計只能是一個大概,但中國的物流業發展從總體講大約要落后歐、美、日本20年。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場所占比例比歐美要低得多。
世界銀行經濟學家華爾誠先生2000年7月17日在國家計委宏觀研究院作學術報告時指出:"我認為,降低關稅不會對中國經濟造成那么大的沖擊,因為目前中國的實際關稅比名義關稅要低得多。對中國沖擊比較大的是服務業的開放。中國通訊業、銀行、保險、物流等行業的效率低,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比較弱,迫切需要提高。"聯合國駐華系統總協調員、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代表柯斯汀·萊特娜女士指出:"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正迅速成為全球,包括中國在內的商業領域中最為核心的問題。""中國對其物流業的發展已作出很大投入,然而,這一產業的發展仍然緩慢,難于適應全面發展的市場經濟的需要和電子商務發展的需要?quot;(在"2000年現代物流與電子商務國際研討會上的致詞),過去大家都比較關注通訊業、銀行、保險,物流許多人不太懂,也沒引起多大注意,但華爾誠先生和萊特娜女士講的的確是一個客觀事實。既然中國的物流市場很大,又十分落后,沒有引起國人的注意,加入WTO在即,從今年起,已拉開爭奪中國物流市場的國際大戰。許多跨國物流企業已虎視耽耽,已開始成立中外合資或外商獨資物流公司,并迅速向全國布點。中國的物流市場需要外國進入,需要外國的沖擊,但中國的物流市場特別是第三方物流市場主要靠中國企業的參與,我認為,中國物流市場的主角必然是中國企業自身。
三、中國物流市場需要培育,需要規范,需要發展
作為市場,必然有市場主體,市場客體,市場載體與市場中介組織。
(一)物流市場主體
--進入物流市場的主體是誰呢?凡進入物流市場進行交易的單位與個人都是物流市場主體。具體來講有政府、供方企業與個人,需方企業與個人,第三方物流企業、運輸企業、倉儲企業、包裝企業、裝卸企業等等。運輸企業還可以分為鐵路運輸企業、公路運輸企業、內河與海上運輸企業、航空運輸企業、郵政企業、管道運輸企業等等。
--關鍵之一是作為市場主體要進入市場,既要到位,也不要錯位。比如對大部分工貿企業來講,物流是其非核心競爭力,應該分離出來,由社會物流市場來運作。
--關鍵之二是第三方物流企業應該逐步在物流市場中當主角,這是一個必然發展趨勢,所以要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可以分成兩大類,一是提供區域性物流、城市物流、企業物流解決方案的企業;二是提供物流服務的企業。提供物流服務的企業還可分為提供倉儲、運輸、裝卸、包裝、流通加工、信息處理、配送等單項服務或多項服務的企業,直至提供一體化的供應鏈管理服務,第三方物流企業可大可小,小的只有幾十個人,大的可以達到幾十萬人。目前全世界有一些特大型跨國物流公司,如美國聯邦快遞、日本通運、德國郵政等等,中國目前廣州的保供物流企業集團、深圳的中海物流等都是比較成功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依托信息化網絡技術,可以對所有國內外物流資源進行優化組合,或叫快速集成,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
(二)物流市場客體
凡是在物流市場上可以進行交易與加工增值的所有有形商品,包括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以及在物流市場上需要進行位移的所有實體,包括人都是物流市場客體,與一般商品市場不同的是,屬知識產權的所有無形資產不可能進入物流市場。人作為勞動力可以進入勞務市場進行買賣,但人進入物流市場僅為了位移,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客運。
(三)物流市場載體
就是為物流客體服務的設施與場所。包括鐵路、公路、集裝箱、船舶、飛機、港口、機場、管道、倉庫、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等等,沒有它們,物流無法進行。物流市場載體一是要全部進入市場運營,其使用權可以自由買賣,不能行業壟斷;二是這些物流設施相當一部分屬于國民經濟基礎設施,要國家投入,有一些設施如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需要多元化投入,但要有政府支持;三是由于載體分屬于不同的部門與企業,它們之間的利益沖突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從運籌學的角度,如何按市場規則優化組合是物流現代化的一大課題。
(四)物流市場中介組織
物流市場需要規范,一靠政府,二靠中介組織,特別是行業組織,比如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倉儲協會、中國儲運協會、中國國際貨運管理協會、中國船東協會、中國船代協會、中國集裝箱協會、中國鐵路運輸協會、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等等,這些協會起著政府不可能起的作用,實施行業自律,規范市場行為。中國物流市場的培育與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宏觀調控,但千萬不要走過去政出多門、互相制約的老路。
四、走出物流認識誤區
中國有一個毛病,就是愛刮風,還沒有搞明白是怎么回事,就盲目上馬,這方面的教訓太多。我想在發展中國的物流業方面不要重演歷史的教訓。
有一些誤區要加以糾正
誤區之一:認為發展中國的物流業,發展物流市場是企業行為,政府不要干預。這就是為什么一些中心城市到現在還絲毫不動的根本原因之一。我認為由于長期以來重生產輕流通,重商流輕物流,以及"大而全"、"小而全"的體制障礙,要發展中國的物流產業必須政府推動,進行宏觀調控。并制訂相應的優惠政策,這是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并取得了很大成功。
誤區之二:認為發展物流就是建批發市場,成為商品集散地。批發市場是物流的一部分,但絕對不能把物流業與批發市場劃等號,這完全是兩碼事。
誤區之三:認為發展物流業是搖錢樹。我同意有些同志的說法,即現代物流業是一項投入大,回報慢,本身效益低,但綜合效益高的產業。它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實現整個國民經濟流通的合理化,以降低總流通成本。發展現代流通業不能急功近利,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綜合治理,要把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結合起來。就是第三方物流企業,它的利潤也是從工貿企業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利潤率中讓度的,或是物流增值服務中產生的。
誤區之四:原有的批發零售企業、專業運輸企業、倉儲企業都是物流企業。這是不對的,物流企業有特定的含義,即從事物流活動的企業才能叫物流企業,物流活動即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專業運輸企業、專業倉儲企業只能說是中國物流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專門從事運輸或倉儲的企業,不能一哄上都改成物流企業。批發零售企業更不能叫物流企業。
誤區之五:中國的現代物流主要抓國際物流。從現象上看,現代物流在外貿與外資企業很紅火,起步早,發展快,這是客觀事實,也符合中國的國情。但中國是一個經濟發展內需主導型國家,國內物流是主要的,是重心。問題是國內物流起步慢,所以要逐步扭轉這一看法,并把工作的重點在抓好國際物流的同時逐步轉到國內物流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