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李氏家族成了韓國“財閥經濟”整治中最后一個被觸動的家族,但短期內革除財閥經濟流弊尚不切實際
孫琎 在執掌三星集團20年后,66歲的三星董事長李健熙因逃稅、瀆職的起訴被迫辭職,一場審判在等待著他。
在韓國總統更迭之際,我們再度看到了似曾相識的一幕,又一個手可遮天的韓國大企業掌門人身陷囹圄。三星終于沒逃過大宇、SK、現代等的宿命,連掌門人所受的指控都驚人地相似。
李健熙作出了辭職等一系列的妥協,但一些招數不得不令人懷疑其在韜光養晦——三星的治理結構依舊,李健熙仍保有子公司的一些董事之職,掌握繼承權的兒子李在镕只是被派遣到了三星集團的海外公司歷練。韓國政府與大企業的博弈遠遠沒有終結。
交叉持股玄機
龐大的賄賂基金、非法買賣股票獲利、非法發行債券轉移繼承權——三星集團涉嫌的這一切內幕操作,都依賴其內部治理結構對于龐大集團的控制力。
僅持有不到10%股份的李健熙家族,正是通過交叉持股的方式并輔以人際關系網絡,從資本和人事方面來控制了三星旗下60家遍布金融、電子、化工等各個行業的子公司。
三星提交給韓國證券監管機構的管理文件顯示,三星內部的互相參股極為嚴重,李健熙及相關方擁有三星愛寶樂園的股份,而三星愛寶樂園持有三星人壽保險公司的股份,三星人壽保險公司則持有三星電子的股份以及三星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三星電子控制了三星信用卡公司的股份,三星信用卡公司又控制了三星愛寶樂園的股份。
事實上,三星集團下屬各企業雖然實行股份制,但真正上市的公司只有四分之一,集團通過各子公司之間交叉持股保證整體利益。同時,集團下設戰略規劃辦公室,用于協調下屬所有子公司。
正是通過這樣的治理結構,李健熙可以“號令天下莫敢不從”,一些利益輸送也可以避人耳目。
李健熙向李在镕轉移財富的過程錯綜復雜。首先,李健熙讓李在镕成為了三星愛寶樂園的最大股東。1996年,李健熙給了兒子61億韓元(目前人民幣1元約相當于142韓元),李在镕交了16億韓元的捐贈稅后,用剩下的錢買了幾家尚未上市的子公司的股票,等這些公司上市后,李在镕再拋出股票,幾年下來,他的資本獲得了“滾雪球”式的增長。
接著,1996年12月,三星愛寶樂園發行了可兌換債券。盡管公司管理人員堅持說,發行債券是為了優化公司的財務結構,但司法機構認為,信用等級良好的愛寶樂園大可通過向金融機構貸款、發行公司債券或轉讓會員權利等辦法來籌集資金,可它偏偏選擇了發行可兌換債券的方式,動機非??梢?。
李在镕和他的姐姐以每股7700韓元的價格買下了三星愛寶樂園的可兌換債券,遠低于游樂園的市值每股85000韓元,其他股東則放棄了購買債券的權利。這筆交易給三星愛寶樂園造成的損失大約是970億韓元。此后,李在镕和其姐將債券兌換成三星愛寶樂園125萬股股份,李在镕控制了25.1%的股份,他的三個姐姐控制了另外25.1%的股份。
控制了三星愛寶樂園就相當于控制了整個三星,因為在李健熙多年的設計中,愛寶樂園是集團60家關聯公司事實上的“權杖”。2005年4月,李健熙宣布放棄在三星愛寶樂園等8家子公司的董事職位,關于李健熙在為兒子繼位鋪路才為外界所關注,而其間不能見光的內幕交易已基本完成。
此次李健熙事發,三星也公布了新的改組方案。但三星似乎在避重就輕,這塊積累已久的堅冰仍沒有馬上開化——雖然李健熙遭受打擊,但三星仍不改交叉持股結構。三星的最大妥協是,將在今后4~5年內出售持有25.64%股份的愛寶樂園的股份。但這種股份出售到底如何設計,作用怎樣,現在都無定論。
“財閥經濟”流弊
韓國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在韓國,1/4的公司資產被最大10個家族所控制,絕大部分的公司高層管理人員由大股東擔任或指定。以家族為代表的韓國大財閥、大股東對經濟的控制程度仍很高。
回望歷史,三星李氏可謂韓國整治“財閥經濟”過程中最后一個被觸動的家族。此前韓國大財閥的落馬接連不斷:現代汽車集團的掌門人鄭夢九于去年4月被捕,檢察機關指控他挪用公司1300億韓元設立秘密基金向政客行賄,法庭認定他侵吞了其中近700億韓元,此外還有其他罪名。2006年5月,大宇集團創始人、前董事長金宇中因財務欺詐和挪用公款等罪名被判處10年監禁。2003年6月,韓國的另一大財閥SK集團旗下核心企業SK株式會社會長崔泰源因財務欺詐和非法股票交易被判處3年有期徒刑。同年8月4日凌晨,韓國現代集團的總裁之一鄭夢憲跳樓自殺身亡,據推測是與現代峨山5億美元的政治獻金丑聞有關。
在這一系列丑聞曝光的過程中,三星家族成員一直屹立不倒。在韓國國內,三星的影響更是無處不在。目前該集團在近7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近300多個法人及辦事處,員工總數19.5萬人,旗下公司去年總收入約1500億美元,相當于韓國GDP總量的六分之一,旗艦公司三星電子的年出口額接近韓國出口總額的五分之一。
事實上,這些大財閥的發展要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當時軍人樸正熙接管了政權,之后當選為總統,連獲三個總統任期,長達15年時間。這段時期,韓國經濟的建設成就逐漸引起世人矚目,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韓國若干個巨大的財閥企業集團,正是在上世紀70年代崛起。因為當時韓國還沒有形成完備的市場經濟體制,政府的財政、金融杠桿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強制性的行政命令則在小企業面前顯得十分乏力。而財閥是一支可以利用的經濟力量,于是韓國政府就大力培育和扶持財閥,后者從政府那里獲得各種優惠條件和壟斷權,不但可以得到大筆低息銀行貸款,而且可以優先使用外資,還可以得到大筆的出口補貼和各種補助金。政府則通過扶持財閥來體現政策意圖,穩定經濟秩序。
財閥在政府的支持下獲得迅速擴張,其產品壟斷了國內幾乎所有的市場。統計顯示,在1974到1978年的四年間,現代集團的子公司就由9個增加到了31個,三星集團則由24個增加到了33個,大宇集團由10個增加到了35個,LG集團由17個增加到了43個。1971年到1983年間,五大財閥的資產年增長率均為兩位數,其中現代集團為32.1%,三星集團為19.1%,大宇集團更高達46.3%。
與日本財閥不同,韓國財閥的核心往往是產業性大公司,而不是金融機構,不具備融資能力,所以政府提供的貸款,就成為韓國財閥賴以生存的生命線。韓國的財閥家族都與歷屆政府高層有著超乎一般的密切關系。在韓國政府的偏袒下,一些企業大肆壟斷資源,拼命負債擴張,以至于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險些全面崩盤。
財閥制度在特定時代造就的企業家創業和創新精神,至今仍受到一定肯定。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財閥經濟”不利于市場化競爭、容易催生腐敗等弊端也日益顯露。韓國政府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減少對財閥的無條件支持。但經過多年反腐敗運動和政治改革之后,政府和大企業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仍然影響著今天的韓國政治經濟體系。
此外,韓國以財團為主導的工業化加速了壟斷和資本集中,有利可圖的經濟活動幾乎都掌握在大企業手中,中小企業的競爭機會被剝奪。鑒于丑聞暴露出來的財團家族利用復雜的股權關系網絡內部轉移資金,以獲得整個財團控制權的行為,一些韓國人認為,根除財閥經濟或許會對韓國更有利。
2003年2月25日,盧武鉉在總統就職演說中表示,決心完成對韓國財閥集團和金融市場的整頓,扭轉韓國經濟近幾年的頹勢。這標志著韓國對財閥集團的清算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財閥已經控制韓國的經濟生活,短期內消滅財閥經濟尚不切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