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06年兩起大型
先是蘇寧公告稱將“募集24億元資金用于250家連鎖店發展,及沈陽物流中心,上海、武漢旗艦店購置”;接著是剩飯重炒“百思買要收購山東三聯”;不久傳出“國美將募集65億元資金用于提高運營效率,改善和供應商關系”,而“國美即將啟動‘百店工程’,實施買斷銷售,驅逐廠家
家電連鎖行業動作如此密集,可謂前所未有。
一個問題是:為什么2007年家電連鎖企業動作如此頻繁?其戰略背景是什么?這一系列動作又將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在我看來,目前中國家電連鎖行業的諸多動作,其實都是這個行業從此前“外延式擴張”向今后“內涵式發展”轉型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
長期以來,中國家電
建構和諧廠商關系刻不容緩
在觀察人士看來,中國家電連鎖的最大問題,是廠商關系過于緊張。如果這種緊張關系持續存在下去,不僅影響家電廠家長遠發展,對家電連鎖商也沒有什么好處,正所謂唇齒相依唇亡齒寒。因此,改善廠商關系,符合廠商雙方的利益。
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并深深地感受到了來自供應商強烈的抵觸情緒,國美最終痛下決心,發誓要改善和供應商的關系。實際上,在4月中旬召開的“2007國美
但是,這是一個稍顯沉重的承諾,說得到并不容易做得到。研究人士都知道,中國家電連鎖的贏利模式與不規范操作息息相關,說白了,中國家電連鎖的贏利,就是建立在“進場費”、“攤派”、“延遲結算”三大基礎之上。而今,國美要在自己的命根子上動刀,無異于揮刀自宮,自斷財路。因此,國美在這條路上能走多遠?還很難說?,F在看是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不排除未來是一場不倫不類的改良。
向國際通行模式看齊
中國近二十年的企業發展史表明,有很多發達國家走過的路子,中國企業都要重新走上一遍。此所謂必經之路。
家電連鎖當然也不例外。
家電連鎖的國際模式是:收取相對合理的“上架費”,廠家不派促銷人員,結算周期以雙方約定執行。如今,國美啟動“百店工程”,驅逐廠家促銷人員,實際上是向國際慣例靠攏,也是增強終端控制力的表現。過去,廠家派大量促銷人員在家電賣場,鵲巢鳩占,把商家的事變成了廠家的事,完全模糊了廠商分工。
但是,國美“百店工程”甫一浮出水面,即遭到了廠家的反對。
在外行人看來這是很怪的事:怎么商家替廠家分擔銷售成本反而遭到反對?原因就在于,家電行業的競爭,向來是產品功能的競爭,而非產品品牌的競爭。產品功能的競爭,需要促銷人員不厭其煩地向顧客介紹產品功能:我們的產品如何如何好!他們的產品如何如何糟糕!激烈的競爭,導致廠家促銷員傳遞給消費者的
廠家促銷人員退場之后,消費者自主選擇產品,不再受虛假信息的干擾,這個時候,產品品牌顯得非常重要了。如果你的品牌形象不足,消費者可能一帶而過看一眼就走了。因此,無促銷人員的銷售,實際上拼的是
可以預測,隨著國美“百店工程”的推進,蘇寧將逐步陷于被動之中。而國美與蘇寧作為擁有中國中心城市家電零售市場70%以上份額的家電連鎖霸主,其舉動足以帶動整個行業的潮流。他日蘇寧也以或明或暗的方式事實上取消廠家各種費用后,可以預見,其他區域性強勢家電連鎖將不得不跟進。
百思買處境尷尬
中國家電連鎖越來越像魏蜀吳“三國演義”。當國美、蘇寧不斷折騰出大動作的時候,百思買的地位正在變得越來越尷尬。
和其他產業發展經歷不同,家電連鎖在中國的發展一直是本土企業領先,外資企業很少有真正話語權。所以,蘇寧放言“五年內不把百思買放在眼里”并非虛妄自大。
做家電連鎖,最大的競爭力來自對終端資源的控制。換言之,誰的店面數量多,誰的競爭力就強。國美和蘇寧店面數量均在800家以上,止于目前,百思買僅有上海一家門店,而且未來三年之內不會超越10家,這樣的店面數量,怎么和國美、蘇寧競爭?
實際上,百思買的短板不僅僅表現在店面數量實在少得可憐,還表現在其“中國戰略”搖擺不定模糊多變,一會號稱“堅決不打
業內人士曾認為,百思買擁有美國成熟的發展經驗,而且資金雄厚,對本土連鎖將形成巨大威脅,現在看來,這些優勢都沒有發揮出來。首先,“美國模式”不一定適合中國,太“
而今,國美
2006年5月,百思買正式控股五星,但是,五星的命運并沒有因此而發生改變。我們沒有看到五星因為成為百思買的
可以預測的是,2007年仍將是中國家電連鎖業風云激蕩的一年。家電連鎖如某一天實現了普遍的費用降低,對于廠家來說,也將引發眾多改變,目前,格力的經銷商捆綁模式,美的的中間模式,以及格蘭仕剛建立的仿格力模式,都將會遇到一個新的發展模式的選擇和調整,家電行業將發生不可預知的變局。廠商博弈,家電連鎖之間的博弈,將呈現出一種混沌的局面。
曾經,中國家電連鎖業積弊深厚;今天,我們終于看到“陽光燦爛的日子”正在到來。從混沌到有秩序,也許正是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