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業的短板和硬傷
營銷界流行的“木桶理論”認為:
決定木桶盛水的多少,取決于最短的一塊木版:決定企業競爭力的強勢,取決于企業的整體平衡。
中國的白酒產業,歷經二十年發展,如今的競爭格局,雖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市場卻日益無序。
|博銳|37
——終端營銷達到終極狀態。
——品牌買斷從各名酒蔓延到區域品牌。三萬多家酒企,幾輪洗牌下來,品牌非但沒有減少,反而繁殖,克隆不斷。品牌營銷,在白酒業成為最“濫”的營銷關鍵詞;
——調稅,許可證制度等白酒業產業政策的調控,禁止“開瓶費”的法規,都未能凈化本土酒市的產業,市場秩序,“不按牌理出牌”成為眾多酒企的營銷之道;
——外來資本不斷進入白酒產業,白酒業開始進入全面整合,全面競爭時代,有“撈把”就走的“嫖客”式資本;也有運營出品牌假象撞一下資本的腰的酒企,酒品牌。中國白酒業演繹著一夜暴富的神話,也上演著血本無歸的破產悲??;
從廣告酒時代到買斷品牌時代,中國白酒從不懂營銷到把營銷的戰術發揮到了極致;從買斷品牌時代進入區域品牌時代,中國白酒又將呈現怎樣的市場競爭態勢呢?但在白酒業的發展進程中,中國酒業的六大短板,六大硬傷成為困擾白酒業全面成長的障礙。
短板一領導企業、強勢品牌缺乏產業自律,缺乏經營理性
廣告酒時代,領導業如“孔府家”“秦池”以瘋狂的廣告燒錢轟開市場,造就了短暫的繁榮;品牌買斷時代,領導企業以克隆的速度,大量繁殖“名酒”瘋狂地在渠道、終端及資本層面“跑馬圈地”;其間附帶的“高端酒市”的出現,更引來眾多的行業領頭羊企業。一窩蜂地開發高檔酒——你未唱罷我便登場。一輪一輪由領導企業、領導品牌引導,帶動的酒市的“無序競爭”“混亂競爭”似乎成為中國白酒產業的風向標。從產業自律、理性經營的層面上,白酒業的領袖企業是缺乏“有道經營”的大家風范的。
缺乏自律,缺乏理性的產業導向帶動了中國酒商、資本商的烏合之眾。成為中國酒業的主角,這是中國白酒業最大的短板。
短板二“品牌”是中國白酒業最濫,最不值錢的關鍵詞
在白酒業內,名酒、區域酒、地產酒、買斷酒、高檔酒、低檔酒,都大談品牌之道——每一款產品,取一個名稱,就稱為“品牌”;招一次商,圈幾個區域市場,就成為“品牌開發商”。連領導企業的“品牌開發”“品牌買斷”的說法,都站不住腳。依據品牌的定義:“品牌是建立在消費者心中的產品類別的印象”,東西還沒有進入市場,還沒有經過消費者的“認同”,怎么能稱之為“品牌”呢?
于是,白酒市場上,名酒的品牌,只有“嚇死人”的“名”;新開發的所謂“品牌”,則花樣翻新地制造概念,宣傳“品牌”的功效。而在實際的營銷中,“品牌”這顆“羊頭”滿天飛,但真正成為消費者信賴,認同,忠誠的“品牌”,卻如鳳毛麟角,屈指可數。對品牌的歪曲和誤讀,是白酒業第二大短板。
短板三產品同質化的困境,在包裝過度后已進入窮途末路
白酒產品的香型。工藝、口感、風格的同質化,無論白酒產品包裝如何花樣翻新,酒還是那個酒?!皾庀闾煜隆钡木置嬖诨站?、蘇酒、東北酒的崛起中,雖有松動,但產品同質化問題仍然是白酒產品價值提升,產品力鍛造的巨大障礙。
對于消費者而言,白酒產品的同質化,讓消費者在理性消費中,更加注重產品的感官感受,而不是眼花繚亂的包裝視覺沖擊。白酒業對品牌的片面理解延續到產品,就形成了“產品幾乎忽略不計”的產品開發,生產誤區。做為品牌最核心、最基礎的單元的產品,淪為可以簡單OEM的酒體。這是白酒業發展“沙上建瓴”的鮮明表現,是產業的短板之三;
短板四中國白酒企業缺乏戰略,陷入集體無意識跳水的戰略泥潭
品牌買斷風起,白酒企業便紛紛跳水;區域品牌營銷時代來臨,區域品牌也紛紛祭出品牌買斷的“利劍”,瘋狂地繁殖品牌;高端酒市淘金熱潮在“水井坊”大獲全勝的“誘惑”下,眾多的酒企紛紛跟進,一時間高端酒市風光無限;專賣店渠道興起之后,各家酒企紛紛醞釀著開設專賣店的自建渠道策略------中國酒企的經營戰略,隨“風”飄蕩,除了跟風,還是跟風。每一輪行業新戰略的“流行”,便引來無數的“集體無意識跳水”者,跳進企業經營同質化戰略的大陷阱、大泥潭,這是白酒企業缺乏戰略的鮮明表現,也是中國白酒業“戰略弱智”的充分表現。品牌無戰略,營銷無戰略,企業運營無戰略,這是本土酒企在產業環境,產業競爭中的短板之四。
短板五白酒業的所謂品牌營銷把酒文化糟踐殆盡
十年前,瀘州老窖喊出了“主宰中國白酒業未來的是文化”——做為傳統特色產品,文化價值是最重要的附加價值。如法國酒的浪漫文化,英國酒的貴族文化,澳洲新派葡萄酒的陽光文化.而中國白酒,依然是“朱門酒肉臭”的庸俗、腐爛的氣息。除了“水井坊”把傳統和時尚融合成“高尚生活元素”;“金六?!眰鞑チ藵庥舻摹案N幕币酝?,肆虐酒市的所謂“糊涂”“中庸”“神鬼”以及各種畸形的文化價值,不僅沒有弘揚中國酒文化的浩瀚淵博,反而讓中國酒文化走進了狹窄、功利、浮躁、市儈的死胡同。酒文化到底是什么?每一家白酒企業都有自己或淺或深的理解。于是,文化成了酒企、酒品牌裝點門面的“外衣”——無論所謂的“文化”具不具備文化價值,文化生命。這是中國酒業的第五大短板。
短板六消費者的悲哀——上帝在哭泣
在白酒市場上,消費者如同“待宰的羔羊”,盡管每家酒企都喊出“顧客是上帝”的口號,但在消費者購買的時候,面對一瓶酒翻了三倍四倍五倍十倍的價格,面對市面上眾多的假酒產品,卻沒有一家酒企愿意明火執仗地打假,面對開瓶費比酒水成本還要高出許多的消費歧視,面對酒市上名酒滿天飛,分不清誰是李逵誰是李鬼的局面時,中國的酒民是悲哀的,上帝們在哭泣。
于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自帶酒水。至少,選擇權在自己手上吧!但中國白酒業漠視,歧視消費者的營銷現狀,卻愈演愈烈——哪家品牌關愛了消費者?搜索再搜索,我們找不到。這是中國酒業的第六大短板。
在產業短板之外,中國酒企的品牌,營銷硬傷,已經成為酒業病入膏肓的痼疾。
▲中國白酒企業六大硬傷:
硬傷一 品牌殘局的硬傷
無論是名酒品牌,或者區域品牌,還是游擊品牌于市場的中小弱勢品牌,在品牌價值內涵上的缺陷十分明顯,或者偏離了品牌核心價值,或者只側重于品牌營銷的戰術,導致品牌成長畸形。
名酒中的五、茅、劍、瀘和郎酒,品牌塑造或傳播問題多多;高檔酒市除了“水井坊具有豐滿的品牌價值表現,其他高檔酒只有華麗的品牌外衣,大多營銷成高價酒;以終端營銷成名的口子窖酒,諸葛釀酒。因不堪終端的重負而傷痕累累——幾乎每一個白酒品牌,都營銷成了“品牌殘局”,酒企困惑,品牌營銷似乎在無形的市場漩渦中走向“宿命”。因此殘局破解成為品牌脫困,品牌能量散發的唯一創新之路。
(詳見拙著《殘局破解》)
硬傷二 渠道經營的硬傷
白酒渠道的硬傷,體現在渠道商的粗放經營上尤為突出。雖然渠道細分越來越細致,但白酒經銷商在大量體制并存的第三產業,既脫離了傳統的渠道運營模式,也無法完全轉型為具有專業技術,專業分銷能力的新型經銷商。強勢品牌渠道為王的市場實際狀況一直存在,而區域品牌,游擊品牌大量地擁堵于渠道,讓白酒經銷商既舉步為艱,又似乎游刃有余。所以,一方面渠道商“客大欺店”,一方面又為渠道勢力范圍的逐漸縮小而無所適從。渠道商的困惑短時間內似乎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渠道在廠家、終端之間進退兩難,白酒企業對渠道是又怕又恨又愛又無奈,這是中國酒市渠道最大的硬傷。
硬傷三終端為王的硬傷
各地的終端買斷、包場,從南方蔓延到北方,從城市,一級市場蔓延到三級市場,酒市發現了專業的餐飲終端“包斷商”;商超、大賣場的巨額費用,新興終端專賣店的魚龍混雜——幾乎所有的終端,都是吞噬酒企營銷費用的“******”?!白鼋K端找死,不做終端等死”的營銷宿命論在各地都有表現。而以“徽酒”為代表的終端營銷,在品牌攻城掠地,從終端瘋狂轟炸獲得成長之后,終于遭遇終端困境——營銷核心的要素中,只有終端獲得了成長,而其他的要素則處于“斷奶”狀態。當終端戰術發揮到極致時,終端營銷也走到了“山窮水盡”的末路,終端將成為葬送大量“終端品牌”的陷坑。
硬傷四促銷無度的硬傷
促銷于名酒,是缺陷——名酒秉承“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心態,但在競爭激烈的終端消費者爭奪戰、攔截戰中,名酒因促銷的缺乏,已經嚴重地影響了終端表現,這是名酒的促銷無方;
而對于區域品牌,終端游擊品牌而言,促銷成為終端營銷中最重要的營銷武器。促銷品升級,促銷費的高漲,促銷人員的人海戰術,在終端不斷摔出火藥味,不斷升級成品牌與品牌之間的消耗戰、資源戰、殲滅戰時,促銷已經對白酒企業的營銷系統造成巨大的“營銷費用黑洞”因促銷過度而猝死于市場上的品牌數不勝數,促銷無度成為白酒品牌營銷的第四大硬傷。
硬傷五人才、管理思維的硬傷
人力資源的匱乏,專業化營銷技術和品牌管理技術的應用,在酒企業間是阻礙企業成長,營銷水平提高的瓶頸。白酒業的“職業經理人”,大多是半路出家的“半拉子職業經理”,憑借“老馬識途”或一些既有營銷成功的慣性思維,在白酒的同質化營銷中不斷制造“泡沫”。
另一方面,酒企決策者的管理思維的落后、封閉,也是影響酒企成長、品牌成長,影響人力資源發展的主觀因素。在這樣的行業風氣和落后,頑固的管理思維下,白酒營銷從來就是“自吹自擂”的“高競爭”營銷——而真正的品牌技術、營銷技術,只有極少數的企業、品牌操控自如、運用嫻熟。
硬傷六資本與資源無法整合的硬傷
資本于酒,本來應該碰撞出亮麗的閃光點,但資本屢屢觸礁——既有水土不服的尷尬,又有資本短期套現的急功近利的本性。因此,資本和酒業的聯姻,往往很難實現全面的融合,實現資源互補的有機整合。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酒業的大門,資本、專業技術、產品、品牌的整合,日益成為酒業發展變革的焦點問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資本還將不斷進入本土這一最傳統、最保守、最穩定的商品領域,整合的難度是酒企的第六大硬傷。
短板和硬傷是客觀存在的,正因為短板和硬傷的存在,中國酒業就有了療救的方向和希望。
魯迅先生曾經為中國國民“怒氣不爭,哀其不幸”的劣根性吶喊——而在白酒市場,媒體和行業領袖,專家學者以及眾多的酒界人士,卻在酒市“洗牌何時休”的行業困境中成為麻木不仁的看客。幾乎每位白酒從業者都搖頭:“如今白酒營銷難??!”但沒有一人退出白酒業,也沒有哪家品牌自動退市。市場狀況是:品牌越來越多,市場越來越亂。
短板也好,硬傷也罷,市場發展的規律如同大浪淘沙。從廣告酒,買斷酒到終端酒,十年之間本土酒市已經巨變,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因此,中國酒業從大亂到大治的理性營銷時代,也已經顯露了端倪——區域品牌營銷時代的到來,可能就是酒業市場巨變的分水嶺。在這種形勢下,從無道營銷到有道營銷,是中國白酒全行業的共同使命,也是彌補短板,療理硬傷,活血化瘀的營銷原則,品牌成長原則。徜若酒業,營銷人,行業媒體,專家學者都從產業、行業道義為原則,中國酒業的天空將一片湛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