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品牌手機在中國市場的幾處短板--寫給國產手機
一個水桶能裝多少水,是由最短的那塊板決定的。這是做營銷的人幾乎都知道的水桶論。國產手機對比進口四大品牌,最短的幾塊板是:品牌—品質—技術,而這幾點是國產手機近期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無法趕超的,所以避實就虛,以己之長攻其之短是最有效的辦法,國產手機在這方面想了不少辦法,以更多的功能,更好的性價比等等來搶奪市場,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是有一些進口品牌的短處還是沒有被國產廠家利用起來,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進口品牌的幾處短板,希望能一起一些共鳴。 1, 時間差:貿易機的新機上市宣傳和真實的上市時間之間有一個超過一個月的時間差,這一個月的時間讓很多貼牌手機廠商利用,得到了很多實惠,而國產品牌手機基本沒有利用這一個月的時間來做點什么,為什么不能跟著它們的宣傳造勢來對自己的類似機型進行一次重新的市場推廣,讓自己的機型沖上一個新的高度?這里我想任何一款新機上來,他一定是主打一兩個新的賣點,其他的基本還是雷同的,這幾個新的賣點當然也不可能完全是獨有的,因為真的獨家的賣點沒有幾個月的宣傳,估計沒有幾個消費者能接受一種新的理念或者使用方式,特別是中國的消費者相對來說還是屬于比較保守的,所以“坐在馬背上旅行”還是能得到很多實惠的。 2,消費者導向導致大終端的反感:NOKIA和MOTO是比較明顯的趨向于消費者導向操作,這是每個大型品牌主要營銷戰略,從下到上。但是消費者導向已經讓很多大型的零售終端,特別是蘇寧國美這樣的零售大鱷越來越感覺到不耐煩,他們要最好的位置,但是沒有所謂的場租、促銷支持,要求的量是最高的,但是毛利慘不忍睹,筆者曾經不止一次聽到蘇寧國美的通訊負責人的抱怨,而且都在控制排名靠前的大品牌的份額,蘇寧某個地級賣場的通訊負責人就明確告訴筆者,他們已經把NOKIA的份額從9月份的42%控制到現在的26%,而且沒有打算放松對其的控制;另一方面,蘇寧前期的10億定單基本采購國產低端為主,而且像金立,天宇這樣的品牌越來越受到大型終端的青睞,國美蘇寧已經全部引進金立,國產機型在大型終端的份額也在往一個好的方向發展,我想這個現象應該引起很多國產廠家的重視了,大型終端是國產手機決戰進口品牌一個不錯的戰場。 3,廠家費用和返利的兌現慢:從很多地區都能聽到很多大零售店的抱怨,包括連鎖機構也是同樣的待遇。筆者曾經聽過一個比較離譜的:一個GSM月銷售量在1200以上的零售店,連續幾個月都完成某品牌KA活動任務,然而他的KA獎勵直到6個月后拿到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在將近10個月后才拿到。該客戶哭笑不得地和筆者說:這錢都是美圓吧,要是人民幣,扣除稅款我提貨款存銀行利息差不多也有這么多了,都幫該品牌做貢獻了,希望年終能拿個獎杯,上面寫一句為……..服務!呵呵! 以上是個人覺得可以研究的幾個方面,希望能為正在復蘇的國產品牌提供一些參考。這些問題基本都是因為執行過程中的各方面因素影響而導致的結果,并不是戰略上的問題,希望國產品牌能狠抓執行,狠抓落實,早日走出嚴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