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警示珠三角
“民工荒”是珠三角產業結構升級緩慢和區域經濟發展形態的反映和表征
那些技術含量低、規模不經濟,只會依靠擠壓勞動者待遇來實現投資回籠的企業,在這新一輪的“民工荒”中,即將被淘汰出局
又到招工時。盡管仍有大批外來工涌向珠三角,但數量已經在逐步減少,尤其是今年春節后,外來務工人員缺口明顯在增大,廣州、東莞等地一些工廠出現了招不到工人無法開工的情況。相反,上海等長三角城市的外來務工者卻在逐步增加。
又是“民工荒”,昔日的“淘金天堂”珠三角緣何失去招工優勢呢?誠然,“民工荒”的背后,是農民工在“用腳投票”,他們以離開的方式抗議城市對他們的就業歧視,正如有人所言,“民工荒”實質是一種“權利荒”。但是,珠三角“民工荒”的存在,遠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法律問題,更是珠三角產業結構升級緩慢和當下區域經濟發展形態的反映和表征。
二十多年來,珠三角大多數企業仍處在“依靠低成本勞動力投入進行低附加值的加工生產階段”,這種粗放型的經濟發展,也是某些地方政府眼中的“核心競爭力”。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勞動力成本必將上升,珠三角傳統的發展模式已經快到盡頭。那些技術含量低、規模不經濟,只會依靠擠壓勞動者待遇來實現投資回籠的企業,在這新一輪的“民工荒”中,即將被淘汰出局。
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形勢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革,除珠三角以外,長三角、環渤海地區都在迅速發展。2006年,江蘇和山東兩省的GDP總量增幅分列全國第一、第二位。在這一輪競爭中,珠三角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與珠三角“民工荒”相對應的,是長三角的“民工潮”。有數據顯示,2005年,在全國最大的民工輸出地阜陽,春節期間發送旅客約149.3萬人次,其中上海方向61.4萬,同比增長14.9%,杭州方向19萬人,同比增長24%,而廣東方向僅27.4萬人,同比下降20%。當一撥一撥農民工乘上火車、汽車涌向上海、南京、無錫、昆山、杭州、溫州、寧波等地的時候,珠三角,你是不是該醒醒了?
某報道中,記者舉的一個例子發人深省,“同為全國消費最高的兩個城市,上海給工人的底薪是810元/月,深圳只有690元/月,上海一般還包吃住,深圳則只包住不包吃”。這就是差距,不得不承認,在某種程度上,長三角地區比珠三角更注重人力資本的價值,農民工的就業環境也要好于珠三角。有調查顯示,長三角城市的企業新員工工資比全國平均數高8.5%,而東莞地區則比平均數低了16.8%。
珠三角的“民工荒”也使我們認識到,某一國或某一地區所擁有的某種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不是永恒的,就像勞動力一樣,其價格必然會隨著經濟的成長而上漲,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認識到這一點,珠三角就應該未雨綢繆,盡早通過政策激勵來逐步完成農民工待遇的提高和企業產業的升級或轉移,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從長遠來看,目前企業所承受的成本增加之重,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經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