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與增的邏輯
從時間維度上看,收入確認舞弊可以歸為兩大類——“做大當期收入”與“做大未來收入”。此前我們的鏡頭一直聚焦于做大當期收入,本期我們將把視角對 準于做大未來收入。如果說企業在持續經營期內的收入是一個定數的話,做大未來收入往往意味著虛減本期凈收入,所以做大未來收入這一概念也可以轉換為關于虛 減本期收入的命題。這是減與增的基礎邏輯。就背后動機分析,我們說當企業為了實現上市、滿足投資者預期從而維持或提高股價、獲得激勵、完成預算等目標時, 企業多會做大當前收入。那么企業為何愿意少報利潤呢?比較直覺的解釋是可以少繳稅,這固然是理由之一,不過對于上市公司,尤其對于大公司而言,少繳稅并不 一定是關注重點,使公司盈利在經營期內保持平穩或是使公司在未來期間能夠輕裝上陣可能是大公司選擇本期做少利潤的重要原因。這是減與增的動因邏輯。
從方法維度審視,我們會發現做大當期收入與做大未來收入在方法上具有鏡像效果。如果說做大當期收入往往伴隨著資產虛增和負債低估,那么做大未來收入 則常常意味著負債高估或資產低估。而且由于減與增之間基礎邏輯的紐帶和動因邏輯的支撐,虛增未來收入的內在需求常常成為虛減本期收入的外化表現。虛減本期 收入往往為虛增未來收入奠定儲備,虛增未來收入常常對虛減本期收入提出要求,二者在某些方法上遵循承上啟下循環往復之路徑。這是減與增的方法邏輯。
為達利潤平滑之果,企業可以直接調節收入確認的閘口,也可以通過建立“甜餅罐式”的準備得以實現。
調節收入閘口的方法很簡便。試想在公司業績表現超強的某個經營年度,公司管理層已經完成全部盈利指標,或出于確保下年盈利的念頭,或出于避免鞭打快 牛的心思,公司可能不再記錄本年實現的任何銷售收入,轉而推遲至下一年度記錄。如果現金流的閘口與收入閘口保持一致,則公司客戶可以連帶受益,得到晚付款 的好處。最近曝光的一汽集團所屬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就采取了直接在ERP系統中斷流少計當期銷售收入的做法。如果現金流閘口與收入閘口不一致,客 戶照常付款,公司可以通過遞延收益、預收賬款或其他應付款等負債項目先將收入掛賬,待以后期間再轉為收入。遠者如微軟公司,其之所以在1999年下半年信 息技術陷入蕭條時銷售收入依然保持穩定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在1999年之前所提遞延收入的釋放。近者如貴州茅臺在2010年收緊預收賬款,延遲業 績釋放。并購活動也可能伴生收入閘口的調節。在收購達成協議但合并日尚未到來之時,合并者可以指令被合并者不計或少計收入,以使合并后的收入情況看起來更 亮麗。
“甜餅罐式”的準備使企業多了一個平滑利潤的法寶,美國前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Levitt稱之為財務報表粉飾的五大手法之一。按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同),與或有事項有關的義務在同時滿足(1)現時義務、(2)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3)可靠計量這三個條件時方可確認準備 (即我國的“預計負債”)。但是企業可能不管上述準備建立的條件,在年景好的時候建立一項準備少計利潤,在年景不好時轉回這項準備從而增加利潤或扭虧為 盈,從而實現以豐補歉的目的。施樂公司就曾先建立若干準備賬戶,之后在1997~2000年間將大約20個準備賬戶中的超額準備金轉為收入以提升盈利,總 額達3.96億美元。不符合確認條件而計提準備的做法自然違反會計準則,必然是弊。隱蔽些的做法是符合準備確認的條件,但是在準備計量的彈性上做文章,企 業可在彈性區間內選擇高點,甚至高過高點計提準備從而少計本期利潤,以后期間將前期多提的準備轉回從而調高利潤。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朗訊公司就曾先計 提超額重組準備做出“甜餅罐”,繼而從“甜餅罐”里轉出準備夸大以后期間利潤,金額高達4.42億美元。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與轉 回。我國上市公司常常在應收賬款壞賬準備的計提與轉回上挖掘前后期利潤調節的空間。
除了基于穩定利潤的考慮,企業有時也會帶著壯士斷腕的智慧,期望“辛苦當年幸福將來”。當年反正已經很糟糕了,不妨把費用損失計夠,此時企業可能不 當注銷資產或多計費用,從而為以后盈利預留空間,俗稱“洗大澡”。這種行為還可能發生在更換管理層、股東或是宏觀經濟環境不景氣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