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得城折戟中國市場,其并非真正創新的“羊群式”商業模式難辭其咎。任何企業在涉足新市場時,必須破除移植化思維定勢,并針對特定的市場土壤,進行充分的市場研究,摸索一套真正創新的本地化的商業新模式,這才是企業成功的關鍵所在。
經過兩年試水,麥德龍還是決定終止旗下消費電子連鎖賣場萬得城的中國業務。2013年3月11日,這家歐洲最大的消費電子連鎖品牌正式關閉中國市場門店,全面撤出中國。
是什么原因使麥德龍的萬得城黯然退出?麥德龍此次遭遇“滑鐵盧”對自身及合作伙伴將產生何種影響?麥德龍繼續描繪中國業務版圖,關鍵應落筆于何處?
萬得城模式弊端
“巴奴越受羊販鄧特諾詬辱,乃購其一羊驅之入海,群羊見之均起而效尤,紛紛投海,卒至羊販鄧特諾于搶救時亦溺死海中?!边@是拉伯雷《巨人傳》中的一則故事,群羊盲從、紛紛墜海的荒唐場景,也許會讓人聯想到商海中對復制式創新頂禮膜拜的企業?!把蛉菏健鄙虡I創新是指企業在涉足新的市場環境或新的行業時,未經充分的市場研究,對其他區域或行業的成功經驗進行全盤移植,是一種模仿、復制式行為,其本質并非真正的創新。此次萬得城折戟中國,愈演愈烈的電商沖擊是原因之一,但一再的“羊群式”表現,麥德龍本身恐怕也難辭其咎。
照搬買斷式經營。在中國家電零售市場,規模和價格是兩項決定性要素。萬得城采取的正是當年讓百思買敗走中國的買斷式經營,這種方式雖使萬得城在某些地區市場、某些時段獲得獨家經營權,但現款現貨的模式意味著若欲開出新店,萬得城必須墊付一筆可觀資金。在“現金為王”的時代,國內其他家電連鎖巨頭正紛紛采用收取進場費、緩期付賬等“類金融”模式運作企業,相比之下,買斷式經營讓萬得城以低成本快速擴張的希冀成為奢望。
同時,規模又直接關系到產品的進貨價格,規模上的巨大差距,導致萬得城在采購成本方面,比國美、蘇寧等至少高出5%,萬得城由此陷入 “成本高、規模小、價格貴”的往復循環。理論上,企業經營理念和商業模式要隨著外界環境變化而變化,以不變應萬變,只能坐等被市場無情淘汰。萬得城簡單地復制百思買的經營方式,認為強調體驗、買斷產品等模式在中國尚屬創新,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敗。
堅持會員制模式。萬得城在客戶定位上采取企業用戶的賣場業態,這也意味著將個人消費者拒之門外。會員制模式雖在一定程度上避開了與其他零售賣場的直接競爭,但這種模式的客戶群有限,難以被大范圍接受,且“非會員不能進入”“個人不能辦理會員卡”的規定,也引起了一些散客的不滿。
此外,和百思買類似,萬得城一直想以服務、體驗取勝。但同百思買此前面臨的問題一樣,萬得城打造的“體驗店”模式,并沒能對市場掀起一股“風潮”,反而陷入了被競爭對手包圍的境地,國內很多消費者將萬得城門店當做“體驗中心”,只玩不買。會員制所代表的“高端概念”并未如期望般在消費者中產生化學反應。
盲信店長負責制。店長負責制是萬得城引以為傲的又一競爭砝碼,也是萬得城聲稱不會成為“第二個百思買”的重要根據之一。萬得城將權力充分下放給店長,另通過股權捆綁的方式調動店長的積極性,但實際上,萬得城對店長的放權只限于門店陳列、門店促銷等方面,而對于商品的采購,僅有建議權,實際上與國美、蘇寧的做法相比,無太多實質上的不同。
波及麥德龍
“羊群式”商業創新,毫無疑問為萬得城埋下了失敗的隱患,此番麥德龍終結萬得城業務,到底將會產生哪些影響?
資源投入覆水難收。經營不利,是萬得城終結的最根本原因。數據顯示,2012年前三季度,萬得城中國的銷售收入僅為1億歐元,而全年預計虧損高達4000萬歐元。實際上,至2012年年中,萬得城的所有門店就已經陷入了全局虧損狀態,低迷的業績嚴重拖累了萬得城的繼續擴張計劃。眼下,能否為萬得城尋找到合適的接盤者,還將繼續困擾著麥德龍。終結萬得城的所有業務,不僅意味著麥德龍在萬得城項目上投入的所有有形資源將一去不返,還意味著萬得城業務持續的兩年間,麥德龍對其配置的戰略資源、研發資源、營銷資源等都將付諸東流。
整體模式難以為繼。中國連鎖百強名單中,麥德龍的銷售規模不及家樂福、沃爾瑪的13,在國內外資零售商排名中也僅列第十。麥德龍緩慢擴張的原因,很難繞開它的整體模式,隨著萬得城退出中國,其整體模式再次遭到了質疑?!罢w模式”是指支撐企業實現價值定位的一系列行動方案所構成的綜合體系,麥德龍“批發商”的自我定位、買斷式經營、倉儲式賣場、面向專業化的企業用戶、出售大量高毛利的自有品牌產品等因素構成的整體模式,能否繼續適應中國的零售業土壤,都是麥德龍亟待重新思考的問題。
合作關系恐受影響。萬得城系麥德龍與富士康的共同合作項目,顯然,雙方最初都對合作寄予了厚望。麥德龍認為,借助與富士康的合作,能夠爭取部分3C產品的低價優勢,同時也是萬得城本土化的一大“利器”。富士康方面則將萬得城視為其在中國大陸最重要的銷售渠道之一,希望萬得城能夠擔當在一線城市與國美、蘇寧PK的重任。然而,3C產品只占萬得城所有產品的一小部分,與富士康合作很難從根本上改變萬得城的采購成本劣勢。萬得城項目最終終結,對于急于打通科技業“最后一公里”且在其他渠道已遭遇阻力的富士康而言,影響可謂不小。
創新模式再審視
當前,外資在超市選址和稅收方面均享有“超國民待遇”的時代業已終結,內資超市反擊逆襲的勢頭將更為兇猛,在外資超市整體強勢地位不復存在的形勢下,麥德龍選擇逆勢而上,應更為審慎,對于麥德龍來說,將萬得城業務的終結視作一次整體轉型的契機,進行深度的自我審視與調整,以此為基礎創新商業模式,將比專注于規模擴張更為有效。筆者認為麥德龍類似的零售企業應重點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盡快破除移植化思維定勢,創造本地化商業新模式。麥德龍應以萬得城“羊群式”創新的失敗為鑒,破除“跨區域移植成功經驗”的思維定勢,在知識管理、行業信息、協同與網絡、人力資源管理、創造性開發、流程優化以及業務開發等多個方面進行充分研究,針對中國市場創新商業模式。
有效釋放品牌動能,開發潛在目標客戶。德國企業素有的嚴謹精神和專業態度始終在全球范圍內享有盛譽,消費者對于德國制造的信賴,他國產品也難輕易逾越。在未來面向中國市場的商業模式創新中,麥德龍應更為重視品牌的力量,將其作為“德國最大、歐洲第二、世界第三大零售批發超市集團”的品牌價值全面融入商業模式的創新設計與應用中,用數年來積累的品牌影響力,感召更多消費者加盟其會員體系。
充分挖潛客戶資源,引導消費需求新趨向。一方面,麥德龍應繼續完善其客戶體系,如限時、限地適度加大會員制的彈性,讓更多消費者擁有了解、體驗麥德龍服務的機會;另一方面,可在大數據時代來臨之際,以嚴格保護會員信息安全為前提,深度挖掘已掌握會員信息資源中的潛在機會,通過對消費心理、消費行為的不斷研究,以產品和服務創新引導消費趨向,在加固會員忠誠度的同時,實現新的商業價值創造。
本文經《企業觀察家》許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