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理念:現代企業的自然選擇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類不再消極或無奈地承受大自然帶來的一切,或是為謀求高額利潤而不計后果地肆意踐踏大自然,而是為實現人類健康持久地生存和發展,建立一種和諧統一的、可持續的關系。企業作為這一時代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享受自然環境給予的好處的同時,必須對其自身行為負責,承擔對社會、對環境的責任。郝伯特•西蒙曾說過“最成功的生物是對其環境有益的生物”,同理,最成功的企業不僅要為消費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帶來利益,更要注重與環境的發展協調,將實現贏利性與保持環境效益有機結合。
一、目前,我國企業導入綠色理念的現狀
在20世紀80年代,只有少數企業認識到綠色理念的意義,而大多數對環保問題并沒有充分的認識。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和綠色運動的蓬勃興起,引起企業對環保問題的重視,理念綠色化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極其重要戰略。許多企業持有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以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統一為原則,主動協調好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運用可以避免或減少環境污染的技術,開發各種節約型原材料和能源、不危害或少危害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產品以及易于回收再利用的產品。作為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主要體現者和執行者,企業必須采取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經營理念或模式—— 綠色理念,把生產經營活動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發展聯系起來,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
遺憾的是,由于市場經濟的基本出發點是追求個人利益,必然導致一部分企業為了爭取效益最大化,無視自然給予人類的警告,不顧社會責任,更不消說構建綠色理念系統,成了名副其實的“污染企業”、“罪惡工廠”?!坝賱t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逼髽I一味追求自身經濟利益而置自然界正常秩序于不顧,定會葬送企業未來。有些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消耗各種資源,毫無限制地向江河湖泊中排放有害物質,肆無忌憚地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導致一系列棘手而又緊迫的問題,如全球氣候變暖、酸雨、土地日趨沙漠化、臭氧層空洞擴大化、過度或過快掠奪自然資源、雨林消失以及物種滅絕等。以上種種行為的直接后果突出表現為企業、經濟、人、社會與自然幾大系統之間關系的不平衡,從而釀成人類社會與自然矛盾進一步加深的惡果!
對生態規律的違背并非因為企業對此一無所知,在不少情況下,它們對其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不良后果甚至是清清楚楚的,之所以要這樣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利益機制驅使的。在一些企業看來,導入并建立健全綠色理念識別系統是一項既費工夫又沒有太多經濟回報的工程。據水利部門專家分析,工礦企業的污染是我國江河湖海和大氣污染的重要原因。往往一個工廠區的污染就會使大江大河形成岸邊大面積污染帶;一個工廠的污染就可以使整條支流小河受到污染,變成排污溝。發達國家近百年來分階段出現、分階段解決的環境問題,在我國短短20 年的發展中集中出現了。
二、企業導入綠色理念的必要性
現代企業是一種謀取經濟、社會、生態三大利益的組織;是優化物質、人力、生態三類資本的配置主體;也是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管理的實施主體。因此,把現代企業建設成為以綠色理念為核心的綠色企業,是傳統的企業非持續經濟發展模式向現代的企業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唯一選擇。
1.以環境問題為出發點的綠色理念與企業競爭力密切相關
隨著國際國內市場競爭的加劇,環境保護問題,已經成為繼質量、成本、時效、服務四大競爭要素之后的又一個重要的要素。環境保護加強,企業經濟效益良好,市場競爭力提高,表明綠色理念是一種先進的管理手段。如美國杜邦公司,該公司正在發展從玉米淀粉中提取低成本糖制出半個聚酯分子,這種新的聚合物將成為下一代重要的綠色紡織原料。杜邦公司把出發點放在適應21世紀人類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上,是一個頗具前瞻性的綠色理念管理戰略。
2.綠色消費理念的興起和發展,驅使國內企業導入綠色理念實施管理
在消費者和大眾環保意識越來越強的今天,一些大型企業尤其注重構建綠色理念,爭當本行業或領域的環保領袖。松下公司在華投資的所有31家企業均通過了IS014000環境系列認證,這表明企業與自然的關系,不僅是關系到環保資源消耗的問題,而且已成為企業增強競爭力的長遠戰略問題。在我國綠色消費理念也已經起步,隨著消費者健康和環保意識的增強,我國的綠色消費也將有一個深遠的發展。
3.立足綠色理念,適應環境要求,是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必然選擇
社會環境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制度基礎,而自然環境則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企業必須盡可能地適應社會環境,才能求得長期生存和穩定發展。而從可持續發展觀點來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不斷地從自然環境中取得所需資源,又要不斷地將廢物排放到環境中去,如果企業沒有一個健康、穩定的自然環境作為物質基礎,求得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企業的長期生存和發展只能是“鏡中月”、“水中花”。
4.日趨完善的環保法規促使企業運用綠色理念對其生產經營過程實施管理
我國先后頒布實施了《環境保護法》等6部專門的環境法律和8部與資源環境相關的法律,制定了20多項環保行政法規和600多項地方環保法規。在加強環境立法的同時,我國也非常重視加強環境執法力度,把它放在與環境立法同等重要地位。在此形勢下,企業要使自己的環境行為不受法律懲罰,就必須積極主動采取措施,順應環境問題法律化的趨勢,使自身成為環境保護的一分子,融入到人與自然的綠色和諧發展中去。
5.以綠色理念打造的綠色企業形象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
歐洲經濟共同體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用年均消耗量計算,現有資源還可用500年;若以年均2.5%的遞增速度計算消耗量,現有資源只能勉強維持90多年。嚴峻的現實迫使我們不能再以犧牲環境利益為代價來發展經濟。保護地球生態環境已成為人類最緊迫的任務。作為經濟活動基本單位的企業必須在經濟活動中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協同發展,從綠色理念出發,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實施綠色營銷,塑造綠色企業形象。
三、全方位建立健全企業綠色理念系統,樹立綠色企業形象
企業曾經持有的將環境當做免費的、不受限制的資源來使用的理念,是造成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因此,企業須以完善的綠色理念系統和有效的措施對自身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的行為加以控制。
1. 樹立創造優質生活環境于社會的企業綠色經營理念
企業領導要樹以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為己任的綠色觀念,要具備長遠的可持續發展觀,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企業的基本責任,要改進資源價值觀、強化環境法制觀、樹立環境道德觀,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帶領企業全體員工,積極投入保護環境、促進生態發展的事業中去。
必須加強員工思想教育,開展全員培訓,使之真正理解和接受綠色理念,樹立全新的綠色價值觀,掌握“綠化”技術,按照環保規范的要求從事各個方面的工作,在企業內營造一種“綠色”文化氛圍,弘揚綠色企業文化。
2. 優化綠色資源選取、開發和使用理念
從1979 年到2004 年,我國經濟增加率平均是9.4%,增長率雖高, 但付出的代價也很大,GDP占全球4%左右,但是原材料的消耗卻占世界的20%~30%。據測算,中國每創造1美元GDP 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德國和法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中國的能源利用率僅為美國的26.9%,日本的11.5%。
因此要重視資源的選取,實現資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環。以循環經濟為準則,從企業內部、企業間和全社會范圍出發,選取可回收再利用、可再生的資源,盡量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及中間產品,減少生產過程的各種危險性因素。
其次要在保護資源的基礎上合理地可持續地開發利用資源。加大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力度,充分開發清潔無污染的可再生資源;加強對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管理,實現資源的保護性開發,減少資源損耗、浪費。
3. 清潔生產是降低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
目前我國企業能否從污染嚴重的傳統經濟向新型環保經濟轉變的關鍵之一就是清潔生產。推行清潔生產方案,一方面要清潔生產過程,進行生產的全過程控制。即從產品開發、設計、建設、生產、運輸到銷售管理的全過程,都必須采取必要的清潔方案,以防止物質生產過程中污染的發生,達到對環境無污染和少污染的目標。另一方面,要生產清潔的產品。包括節約原料和能源,產品在使用過程中以及使用后不含危害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因素,易于回收、復用和再生,合理包裝,合理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壽命,易處理、易分解等。實現傳統的“生產—銷售—消費—廢棄物”過程向新型的“資源—生產—銷售—消費—廢棄物轉化為再生資源”過程的轉變。
4. 以綠色市場營銷觀念為指導,將消費者、企業、社會與生態利益有機結合
綠色營銷理念是綠色生產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只有通過綠色營銷,綠色生產中制造的產品才有可能傳遞給消費者,同時在市場中樹立綠色企業文化理念,幫助消費者建立綠色消費觀念。
實施綠色營銷理念,就要將環境保護落實到企業營銷活動的始終。企業全體員工應自覺地從倡導綠色消費、開發綠色資源入手,注重綠色產品的生產、銷售及服務等活動,將環境管理落到實處。從企業標識等外觀形象,到企業產品、管理制度、經營行為、公益活動等內在形象,都體現出企業以可持續發展為宗旨的綠色企業形象,實現其節約材料消耗,保護地球資源,優化人類生存條件。
綠色理念是提升企業知名度、美譽度和和諧度的無價的無形資本。實施綠色理念是改善企業與自然關系,進而改善人類社會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企業、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途徑,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雙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