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道德與良知
筆者于2001年接受商業講師培訓開始,便感覺到了部分商業講師的不對勁。2004年進入某深圳某著名培訓公司擔任培訓策劃師,才初次洞察了某些顧問公司與商業講師的伎倆。在咨詢工作過程中,筆者深刻地體會到諸多企業對培訓的需求之迫切。面對企業的需求,某些商業講師們卻突破了道德底線,拋棄了良知,玩起了忽悠。
讓我們揭開那層罪惡的面紗吧。
巧妙變臉:學歷、職業經歷、講師資格、服務客戶
跑到培訓圈子里混,總得體面一下。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學歷上要提升一下了。所謂的實戰出來的大師,卻缺乏足夠的自信,大貶學歷的無用的同時,自己也是不甘人后,非要弄個碩士博士學歷。國內的學歷不中聽,膽子大的弄個國外的嘛,反正也沒人來查證。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就是以講故事見長的臺灣某大師,號稱是英國頂尖大學的博士,而且是雙料的。腦袋里沒進水的人都會懷疑其真實性。國內很多土產CEO們也不那么守規矩,您老做了企業老大,有豐富的經驗跟大家分享,實在沒必要非弄個博士帽來裝點臉面。人家又不是來跟您探討理論的,是吧?!
再說很多商業講師的經歷也很有趣。許多講師向培訓中介提供個人簡歷時不免要加工一翻,通常的做法是:主管變經理、經理變總監,總監變老板,普調一級或連升三級。更厲害的是,培訓中介的專業水準加工真正能做到以客戶需求為導向??蛻粜枰裁凑n,則將講師的經理改一改以順應形勢。比如,客戶要求講BSC,則講師的經歷就加上什么“擔任過CHRO、推行過BSC”類似強有力的廣告詞。經歷之豐富,怕你不心動?
資格包裝是公開的秘密。稱號齊飛:大師、宗師、專家、大家;實力非凡:十大、首批、一流、頂尖。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阿貓阿狗滿街竄”。尤其是那大師認證,TTT認證有倒是比沒有要好的,真正受過講師訓練也不錯,至少講演能力好了許多??晒P者要問的是,您的專業水準是誰認證的?國外幾個演講大師們怎么評測您的人力資源理論與實踐水平的?
服務過的客戶也是這些江湖講師的通用招數。把個人工作過的單位列到客戶清單里是新手常用的手段。還有就是把朋友的公司做成自己的客戶,真要問起來好有個照應。更夸張的是直接列一些客戶不相關的行業,以免容易露餡。
更有趣的是改名字。改名字本身沒什么可說的,問題有的是怕揭了老底才改就值得罵兩句了。
時間殺手:破冰、做假灌水、互動游戲、經驗分享
最重命的是,大多商業講師是學員們的時間殺手。學員們時間大多是寶貴的,是放棄了休息來學習的,是滿懷熱情來學習的,是慕“包裝起來的名師”而來的。培訓中介與商業講師狼狽,尋找到了如何混過那七小時的一天課程。并且總結研究了幾大手法。請看這些講師的表演。
所謂的“破冰”,名義上是讓大家相互認識有利于授課效果。實際上這一破,就可以“破”上大半天。首先是學員間自我介紹認識,讓你們記一下對方的年齡啦,籍貫等個人信息啦,交朋友啦,什么尊重同學啦,大道理鋪開來,不怕你厭倦。然后是講師自我輝煌史,再就是大綱介紹、本課學習要求,然后是一陣走馬觀花地進入正式講授部分。
正式講授有自己真東西的不多,大多是拿來主義。課程前期有多少商業講師做過認真、專業、負責、細致的調研?沒有。培訓中介內部有個規矩,真調研出來了,還真沒本事講出來,所以別,千萬別,忍住。您沒注意到吧?!商業講師就那一個教材,可以到所有公司去講。改就改個標題,換成客戶對象就可以。更有甚者,一個大客戶管理可以到處忽悠。還有張冠李戴的,題目是渠道管理,結果里面是經銷商管理。還有掛羊頭賣狗肉的,題目是執行力等最新流行詞,里面來個什么大雜燴。最要命的是案例,編吧,這是展示培訓講師的精彩舞臺。還有就是跟風走,同樣就那幾個渠道模式的PPT加上客戶拜訪的內容,可以隨培訓市場之“勢”而動,分別命名成“深度”營銷、倍速營銷、營銷執行力、渠道管理等不同口味的課程。名噪一時的某臺灣大師給大家上課卻是天天講那幾個賓館、潛艇、兒童的故事。他怎么不來點新故事呢?那么多學員的血汗錢,竟然換不來故事集的版本更新?依筆者看,這些商業講師是以前肯定是廚師,一袋面粉可以做出各式糕點。
“互動”,本來是科學的??傻搅四承┯绕涫桥_灣講師那里,就變成游戲了。很多講師都是在表演和溝通技巧上下工夫,從沒有在真正的價值塑造上思考的。其中一個技巧是,當講師不懂時,就來個提問!一個學員不會,就下一個,再下一個,花上十分鐘,講師自己便有時間思考啦。最后沒辦法就是留給你課后思考,這畢竟不是本課程今天要講的內容。具體浪費時間的方法很多,比如分組討論,光分組就要搞出許多花樣,這樣分完了,可以再找個方式分嘛??傊慌履阌懻摰目?,按部門?按區域?按座位?按職位高低?按·#¥%……,弄得你沒的說。游戲是其中一個大法寶,無論是什么課程,都可以分組做幾個摔雞蛋、提沙筒、穿土豆的試驗。一旦你沒找到辦法或沒成功,便可以從心態、能力、知識上“貶你沒商量”。那情形,看起來特像文革的批斗會。
商業講師訓練的最大騙局還是經驗分享。一天下來,冰也破了,基本內容也講了,游戲也完了,最后時間還有不少哦。最后一招來了:“我講完了,該你們講啦!”。各個學員積極發言,結合自己實際找心得體會。講師控場做主持人,“激勵”學員積極發言,什么“學員壓力大過講師壓力啦”、“你不發言就是不主動不積極無頭腦無方法啦”、“各組之間也來個競爭啊”。誰沒有個面子啊,于是大家積極討論。論來論去,大家講的是比講師還要系統完善,各組輪流發言且記錄在案。講師記錄下來,照單全收,又拿到其它公司去忽悠啦。您看,誰在給誰上課?講師沒東西可講的時候,就說,我是組織你們學習嘛。一派無恥嘴臉。
虎頭蛇尾:躲
這最后一個秘訣就是“走為上”。商業講師大多懂PCDA,懂培訓評估,可到了自己那里便合理規避了。請問現在聽過大師內訓課的朋友們,有誰可以在課后與培訓中介或講師“互動”過?有哪位大師在課后,也敢于在課后與學員溝通?
無非就是怕漏了馬腳,筆者一直這樣說,“泥捏的腿是下不了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