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現場浪費無處躲藏
某電腦圖文公司對其一個分廠生産電腦鍵盤的66道工序進行了這樣一個調查:首先把生産過程中的每一道工序記載下來(注意:不是查看工藝文件規定,而是實際觀察詢問現場工人做了什麼)以確定要記載的工序。并且每道工序的內容都用非常簡明的語言加以記錄:接著對所有的工序進行了分類,如:“熔斷”,“放置新元件”,“焊接”等爲産品增加價值的工序被最爲一類,“登記測試結果”,“運去檢查”,“等待箱子裝滿”等非增值性的工序歸爲另一類。列表統計表明:生産電腦鍵盤的66道工序中,僅有21%的工序是增值的,其馀均是無效勞動。
誰來承擔這些非增值無效勞動的費用呢?很顯然,這些費用被計入生産成本,不是提高了産品價格。就是降低了銷售毛利,最終一般都是顧客多掏錢。上述79%可以被去除的非增值工序,被稱爲浪費(MUDA)。浪費可以說是制造現場自誕生之日起就有的先天産物,但若任其蔓延成長,將導致企業逐步喪失其市場競爭優勢,應視之爲“現場之敵”。
消滅它,就要先了解它。
浪費之源
在制造現場中,導致浪費的根本原因是存在過剩的生産要素,即人、設備、物料、廠房空間,這些超出必要的生産要素同時也構成了第一層次的浪費──生産要素的浪費:過多的人員,會發生不必要的勞務費:過多的設備,會發生不必要的折舊費:過多的物料,會發生不必要的利息支出:過多的廠房空間,會發生不必要的租賃費。無論過剩了哪種生産要素,其結果都會提高制造成本。進而,第一層次浪費之間相互作用,會産生第二層次浪費:其一,在基本生産要素未被全部派上用場的情況下,會産生等待。其二,爲避免等待(尤其是人的等待),各工序便制造出了多馀的顧客不需要的産品,即過量制造的浪費?;蛟S我們都曾經視“多干快干”爲高效率的代名詞,而未曾想到我們制造出的浪費正在絲絲蠶食著本可以得到的利潤。其三,大多數公司分析工序後發現,平均低於總數17%的工序是增值的,約50%的非增值性工序很難完全消除。
觀察上述生産電腦鍵盤的現場不難看出,由於工作站點的布局所限,總會導致不增值的搬運作業和中間在庫産生。即搬運浪費和庫存浪費:作業員每一個動作中的拿上拿下,彎腰,對準等不增值的動作浪費由於作業設計的限制總會存在:一旦産生不良品,修補作業會使前序耗費的人,機,物等資源瞬間化爲浪費,即制造不良品的浪費:此外,一些看似拉值的工序也是可以省略的,如:前後銜接的自動切和自動銼工序,通過改進自動切工藝可以省掉自動銼工序??梢娂庸み^程中依然存在浪費,即加工的浪費。
上述七種浪費雖都是多馀的基本生産要素彼此間相互作用的産物,但彼此相互作用的完全程度截然不同。等待,未發生任何人、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終止或拖延了其他新的浪費,只産生了一層浪費帶來的基本費用提高:過量制造,人,機,物之間相互作用得最完全而且將前序“不完全”的搬運,庫存,動作,不良品,加工的浪費全部吸納入制成品之中,將各階段的勞務費,折舊費等費用疊加起來,不可轉地大幅度提高了成本。
過量制造的黑洞
過量制造的結果是在生產線的周圍産生了過剩的庫存,即第三層次的浪費,并由此産生第四層次的浪費:這些過剩的庫存需要管理人員:需要重新擺放:若現場容納不下,需要建倉庫之間的搬運:需要清理修復等等。倘若我們沿著這些紛繁的枝節分析下去,還會有第五,第六層次的浪費。
過量制造的黑洞,加劇并掩蓋了搬運,庫存,不必要的動作,出現不良品,不必要的加工過程這些先天存在而且難以根除的浪費,其本身隱藏於現場之中很難識別。因爲人們習慣於大批量地生産,而不習慣於一一對比我們是否依據需要去制造,在這樣的組織系統中人們時刻在忙碌著,根本沒有時間思考一下整個系統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少量多品種制造模式的創始人──大野耐一將這樣的思維模式歸罪於承載人類文明最早的農民,是他們在進行家作物收獲和儲存的成批生産過程中,丟掉了獵人那種一物一獵的明智。過量制造出來的庫存會使人們總有活兒干而掩蓋了等待,會使人們常常大批量搬運部件而忽視了搬運距離問題,會使人們總有富裕的部件可用而容忍了不良品返工。它不令掩蓋了種種問題,而且將使過量制造變得更加隱蔽。利潤就是在這樣的舒適和不經意之間溜掉了。
讓浪費顯形於表面任何制造現場,都不會將種種浪費自動展現出來,當然也更不會有多少企業如那家電腦圖文公司一樣,通過工序寫實將少部分浪費(如:諸多的等待)躍然於紙上。大部分隱藏的浪費并未露面,而且相互碰撞著聯合起來爲我們制造麻煩,且看前述電腦鍵盤的加工過程片段:運去檢查,等待,運上檢驗臺,檢驗,登記檢查結果,運回裝配線,等待,運至底座裝配線┅┅其間發生了産品表面劃傷不良。假如我們不能將搬運距離的存在和動作不合理這些根本原因識別出來,如劃傷之類的問題也很難有根本消滅的機會。
若要使現場的種種浪費顯形出來,必須使其聯合制造的産物──異常,顯形於表面。發現異??梢允菍<液筒糠止芾碚叩氖?,而將其消除則只靠這些少數人是遠遠不能及的,必須依靠全體員工。故能否創建一個人人都能發現異常的現場,是能否不斷去除浪費的關鍵。當今衆多優秀的制造企業不但在現場運用各種視覺化,透明化的手段暴露問題,還采用各種顔色的光、聲、停止動作聯合作用的警示燈作爲異常問題的“照妖鏡”。不難看出,“照妖鏡”將錯綜復雜的復合浪費轉換成簡單而最容易識別的等待,當然,這樣的現場需要一批視浪費如仇敵的管理者們去創建,逐步提升全員的問題意識與改善能力。很多企業的管理者認爲自身的現場平安無事,或出了問題後怨天尤人,這種想法本身就是現場最大的異常,而且已經復雜得梳理不清了。
去除浪費之修煉
發現及去除浪費是制造永 的主題。關於浪費分析與改善的典范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的吉爾布萊茨夫妻建筑隊,他們提出了“要動腦筋輕松地干活兒”的觀點。吉爾布萊茨夫婦經過仔細觀察砌磚作業中哪些是有用和無用的動作,將砌磚過程由8個動作減少爲6個,他們的作業速度爲每天砌2600塊磚,遠遠高於其他小組每天的砌500塊磚?,F在看來,吉爾布萊茨夫婦的改善顯得渺小而簡單,但他們觀察浪費的慧眼及消滅浪費的能力和毅力,無論是當時還是現時都是提升制造企業競爭力之根本所在。
存在於砌磚作業中的無效動作是屬於不難或很快能被去除的,而現代的制造業中非增值過程錯綜復雜,大多數的浪費需要運用一定的技術才能消除。在過剩生産要素先天存在的情況下,遏制過量制造及過早制造應是改善現場,提升效益的主要著眼點。如何使各工序均按照下序需要的數量和速度制造,準確傳遞其間的需求資訊,以及如何將過剩的生産要素暴露出來,都需要當今先進的生産系統(JIT準時制造)來支撐。
不斷去除浪費,邁向準時制造的進程是長期和痛苦的,但沒有突破自我的痛苦,就沒有超越他人的收獲。當我們經歷過痛苦取得收獲之後才能體會到,我們的才干是在不斷地克服困難,去除浪費的過程中得到的。浪費也是“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