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制造企業而言,時間就是生命線?;ハ嘁蕾嚨墓?、日益嚴苛的質量要求、不斷上漲的制造成本,都使得制造業面臨的挑戰變得越來越復雜。不少企業抱怨說:“千辛萬苦才搞定了新客戶,好不容易拿到的訂單,加班加點制造出高質量的產品,卻因為物流耽誤了時間,客戶沒能在你承諾的時間內拿到貨,收不到尾款或得了差評?!?/p>
2016年下半年,《世界經理人》雜志對中國制造企業的物流供應鏈管理現狀進行調查,并邀請到物流供應鏈管理專家、南開大學商學院李勇建教授來解讀這份報告。
問:看過這個調查結果后,您總體的印象是什么?
李勇建:我總體的感覺是有喜有憂。喜的是我看到今天大多數制造企業對物流供應鏈的認識,比前幾年有很大進步,尤其是一些跟國際接軌的行業,如電子行業,其市場的國際化,采購的國際化,促使這些企業的物流供應鏈管理在意識方面已經有了很大提升。
另一方面,在實際應用上,大多數中小企業在物流供應鏈管理能力上還存在不小的差距,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此外,因為很多調查數據不夠細致,不同行業和規模的企業,所面臨的管理挑戰會不一樣,有些問題被平均數掩蓋,畢竟大企業的情況跟中小企業在管理上很不一樣。今后做此類調查時,數據分析時可以更加細化。
問:參與調查的中國制造企業在物流供應鏈管理上,正處在哪一個水平?
李勇建:總體看來,大企業已經具備了很好的物流供應鏈管控能力以及很強的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優化意識,但是大部分中小企業在供應鏈管理優化意識方面處于中上水平,但行動方面還處于中等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此外,還有20%的企業沒有意識到物流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性,這方面亟待提高。
問:從調查結果看,目前中國制造企業在物流供應鏈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是哪些方面?
李勇建:我看到調查中,有2年以上的物流供應商長期合作的企業已經占到70%,說明大家已經很重視物流合作關系的培養。物流供應鏈運營的意識有了,下一步應該考慮根據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及客戶需求的變化,密切這種合作關系,同時要挑選更好的物流供應商來提供物流服務。
問:被調查的制造企業中,有五成都曾經因物流原因造成貨物損壞、超時、要退款或罰款等損失,對于這些企業今后如何避免類似損失,您有什么建議?
李勇建:要解決好這些問題,首先要找出原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分清楚責任。從制造企業自身原因來看,有可能是因為包裝不當造成損傷,也有可能因為設計缺陷造成損壞,那么企業就要吸取教訓,改善包裝或設計。如果是物流公司方面的問題,如因為貨物經過多次倒手,因為搬運方式不當造成損壞,索賠處理不是最好的辦法,畢竟大家是長期合作商,很多事情可以溝通解決,查明原因避免以后再次發生。實在解決不了,企業也可考慮更換物流方式或更換物流服務商。
此外,在外貿業務中所涉及的跨國物流管理中,制造企業可以考慮做好發貨余量管理,比如易損的電子原件,本來應該發貨1000個,考慮到之前的貨損比例,在發貨運輸時,可以考慮多交付5%~10%的貨物,預防萬一在物流過程中造成損失,合格產品不會數量不足,以保證交期。雖然看起來多發貨會增加成本,但跟補貨的時間和費用相比,還是很劃算的。
問:調查發現,只有16%的企業認為自己在物流供應鏈服務方面優于競爭對手,您如何看待這個結果?
李勇建:從這個數據來看,我覺得大多數制造企業剛剛開始重視物流供應鏈管理,看到的問題比成績多,所以顯得有些不自信,其實競爭對手未必比自己強很多,只是不會主動暴露自身的問題。不過,這也說明這些企業有供應鏈優化問題意識和危機感,在物流供應鏈管理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問:您認為制造企業在物流供應鏈方面還有哪些可以不斷提升?
李勇建:我認為,作為中小型制造企業,一方面要盡量找到跟自己匹配的合作伙伴,根據產品的輕重緩急分層級做好物流供應鏈管理。同時,因為規模小議價能力低,中小企業只能把自己的事先做好,給物流服務商和客戶留下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作為有實力的制造企業,我建議他們加大信息(IT)管理的投入和力度,不斷提升國際化供應鏈管理能力。企業有信息化管理后才能做好精細化管理,只有加強自身管理能力,服務水平才能有質的飛躍。
當企業自身的信息化管理順暢之后,才能跟物流服務商的IT系統無縫鏈接,跨企業協同信息管理得以實現,運輸倉儲安排才能全程可控。這樣全程可監控的物流服務會給客戶帶來信賴感和安全感,讓制造企業在競爭中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