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讀者來信,說供應鏈的愿景是什么?如何來激勵團隊,讓他們看到希望?這是位跨國企業的經理,所在企業的規模近200億美金,也是我多年的讀者。
我回復說,公司有三個核心職能:設計整出一個好產品、營銷賣個好價錢、供應鏈以合適的速度和成本生產出來——供應鏈是公司的三大戰略職能之一。如果公司是個凳子的話,供應鏈就是凳子的三條腿之一。生意看上去是營銷做的,錢其實是供應鏈掙的:供應鏈一不留神,庫存、成本失控,公司就要么生意越做越多、錢越賺越少,要么賬面上賺了,其實都賺進了庫存。這么重要的任務,還不足以激勵團隊?
喬布斯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從商業角度看,喬布斯在重返蘋果前可以說是一無所成:1985年離開蘋果時,蘋果的股價明顯低于納斯達克大盤——自1980年上市以來,蘋果股票5年間下跌近一半,而同期納斯達克上升近一半——喬布斯得不到董事會的支持,交出公司的管理大權,也就并沒有什么說不過去的了;離開蘋果后,喬布斯創立了NExt,開發出一款計算機,東西好壞不得而知——產品成本太高,售價好幾千美金,就根本沒賣掉幾臺,自然就沒人在意性能的好壞了——他在“流放”的12年期間也沒賺錢,反倒把原來在蘋果股票賺的錢倒貼進去了,只能說是又一個商業上的失敗。
而與此同時,在喬布斯離開蘋果的頭七年,蘋果的股價表現遠超大盤——七年時間足夠長了,如果歷史定格在這里的話,喬布斯注定是又一個失敗的創始人的代表:他們精于從0到1,即開發出個好產品;但弱于從1到N,即一遍遍復制,把產品以低成本、高速度的方式復制出來,賺了N多錢給股東優厚的回報。從0到1考驗的是研發,而從1到N考驗的是供應鏈。喬布斯在商業上的失敗,就是因為供應鏈不給力,產品和運營成本做不下來,直到遇到了庫克,也是他的繼任者。
庫克是個供應鏈專家,在IBM、康柏歷練多年,深知如何管理供應鏈,把成本做下來、速度做上去。1997年,喬布斯重回蘋果后,一大舉措就是把庫克從康柏計算機挖過來,以后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喬布斯繼續聚焦從0到1,開發出一個又一個的好產品,從iPod到iPhone到iPad,個個都注定在歷史上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庫克專攻從1到N,打造了世界一流的供應鏈,高質量、低成本地復制這些產品,作為默默無聞的幕后英雄,把蘋果做成了世界上最值錢的公司。人人都知道,蘋果成了世界上創新力最強的公司;但并不是人人都注意到,蘋果也同時連續8年,在Gartner的全球供應鏈25強上占據榜首位置。所以,就蘋果的復興來看,表面上是喬布斯的勵志故事,其實是個完美的供應鏈案例,凸顯了供應鏈對公司的價值。
如果你要描述供應鏈的愿景,蘋果就是完美的例子。喬布斯重回蘋果后,精簡產品線,降低復雜度驅動的成本;庫克加盟后,外包生產,應對重資產問題,同時優化供應鏈,解決庫存問題等;好產品和好運營相結合,公司才能真正從優秀到卓越。
很多采購職業經理人總覺得采購的地位不夠高,同樣有個“愿景”的問題。其實采購是供應鏈的一環——簡單地說,供應鏈就是采購把東西買進來、生產運營來增值、物流來配送給客戶。采購其實是供應鏈的主力軍:一方面,產品70%左右的成本來自供應商,意味著70%左右的增值活動發生在供應商處,而采購對這70%左右的增值活動負責;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公司外包生產、物流,以前歸生產經理、物流經理的事兒,現在成了采購經理的責任。所以說,說是供應鏈管理,唱主角的其實是采購——采購選擇合適的供應商、管理好供應商績效、把關鍵供應商與公司的流程、系統集成,對公司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