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訓采購與供應鏈管理時,我每次都有個討論問題:計劃給出的預測,當采購傳達到供應商時,你們做調整嗎?為什么?
有的學員說,他們做調整。原因挺多,比如預測的準確度太低、供應商的良率太低,或者是純粹是為了安全----說是每周100個,萬一120個呢?得,那供應商您就按120個準備吧。這些理由,看上去很正當,其實未必。
預測的準確度
先說預測的準確度太低。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果計劃做的預測不準,采購何德何能,可以預測得更準確?是離需求更近、知道更多的需求情況,還是分析能力更強,能從歷史數據中得到更多的信息?都不是。計劃跟銷售、產品甚至客戶打交道,離需求更近;計劃的數據處理、分析能力更強。在信息沒有計劃多、能力沒有計劃強的情況下,采購注定做不出更好的預測。如果計劃的預測準確度太低,解決方案是督促他們改進,而不是越俎代庖,由采購來做計劃。即便是采購的預測做得更好,你也不能代替計劃,因為這樣導致計劃得不到鍛煉,沒法提高預測的質量,職能分工不清、職能之間的相互博弈等惡果就更不用說了,后面還會談到。
再說供應商的良率。小采購說,如果知道供應商的良率是90%,那么他會把預測上浮10%。不過想想看,在良率方面,采購能比供應商知道的多嗎?而且供應商也不知道采購已經加了富裕系數,他們的生產計劃再加個富裕系數,結果就是雙重上浮,導致需求信息的過度放大(也叫牛鞭效應)。對于良率問題,根本的應對措施是督促、幫助供應商改進生產流程與質量控制。如果一時沒法改進,則建立一定的安全庫存----安全庫存的作用就是應對不確定因素,而良率問題是典型的供應不確定性。
有些公司出于"不誤事"的考量,當一個職能做不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時,就由另一個部門來做。這表面上看解決了一時不誤事的問題,其實為很多長期問題埋下禍根。比如有個公司,采購部門是典型的"小采購",經常沒法完成供應商尋源的任務。為了不誤事,設計部門就介入,甚至派員工到現場去找供應商。設計部門本來就人手不足,對這些額外的供應商尋源任務意見多多,找到一個能干活的供應商就拉倒,基本上不會貨比三家;而采購部門呢,因為設計的單點尋源,在后續價格談判、質量和交期管理上困難重重,所以對設計意見多多。設計干了活,不但沒有得到好,采購反而是意見多多,兩個部門關系就非常緊張。那解決方案呢,要么是把供應商尋源的任務轉移到設計部門,給設計配備更多的人手干這活兒;要么是提升采購部門的能力,讓他們能夠履行供應商尋源的能力。在大公司,學雷鋒、"不誤事"只能適用于職能之間的搭接地帶,即每個職能的輔助任務,而不是核心任務——你沒法永遠幫助一個職能做他們的核心任務。我們常說的"救急不救窮",也是這個道理。
停止博弈
頻頻介入另一個職能的核心任務,不但造成職能分工不清,而且給系統注入人為的不確定因素。就預測而言,調整本身就是不同職能之間的博弈。比如銷售說100,計劃打個八折,變成80。那么銷售為了保證得到100,下次告訴計劃的預測就是125。類似的博弈在銷售與計劃、計劃與采購、采購與供應商、供應商與下級供應商之間進行多次后,你就能理解為什么需求信息越來越不準,造成牛鞭效應,最后要么是過剩(大家都加個富裕系數),要么是短缺(大家都打個折)。這是供應鏈管理的一大挑戰。供應鏈上的不確定因素本來就夠多了,而這種人為導入的博弈更是自作孽、不可活。
另外,一旦開始博弈,客戶職能就可能更加輕率,導致輸入信息的質量更低。就拿預測博弈來說,假定銷售花了很多功夫,制定一套銷售預測,下達給計劃,計劃做出各種各樣的調整,那下次銷售還會花那么多的時間預測嗎?答案是不會。本來要花3天時間做的預測,現在花3個小時就整出來了:不管我做得有多好,反正你都會調整,那我為什么還要花那么多精力做呢?隨便做做得了。這種情況下,銷售沒法控制過程,就開始控制結果:反正我給你預測了,你怎么調整都可以,前提是得保證有貨,沒貨的話我把你的腦袋給擰下來。這不,在預測上,銷售和計劃本來是朋友,互相博弈的結果是把本來的合作伙伴變為敵人,跨職能協作更加困難,職能之間的互信更低,最終帶來更多的成本。
博弈與反博弈的結果是誰的話也不可信,即使是真話也是如此。讀馮驥才的《俗世奇人》一書,里面有篇文章,說有個酒婆,每天傍晚來小酒館買一杯低質烈酒,一飲而盡,然后踉踉蹌蹌離開。因為酒館老板在烈酒中兌了水,這酒勁就打了折扣,酒婆搖搖晃晃走個一二百米,到了十字路口,酒勁正好過了,于是安全過街。這一天,酒館老板老來得子,感激之下,就決定少做缺德事,停止給烈酒里兌水。酒婆不知道,還是照飲一大杯,踉踉蹌蹌搖晃到十字路口,酒勁卻沒醒,下面的慘事就甭提了。在有些行業,比如合同制造業,上下游之間習慣性博弈,上游給的預測習慣性地虛高,供應商拿到客戶的預測就先打個折,否則就成了客戶的倉庫和銀行。弄到后面就成了"假亦真時真亦假",真假難辨,誰先誠實誰先死,結果是誰也不敢停止博弈。這也是過去把未來扣做人質。
那這問題怎么解決?其實很簡單:停止博弈。銷售與運營計劃(S&OP)的一大目標就是消除職能之間的博弈,推動跨職能協作,制定公司范圍內的最佳預測,然后指導整個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這個最佳預測遵循"從事實出發,由判斷結束"的原則,由計劃依據系統里已經有的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再配以銷售的直覺判斷。當然其他部門也可以提供信息,幫助優化預測。比如一個部件盡管是采購方的獨特件,但是供應商的通用件,采購把這信息提供給計劃,那么在預測上就可以做得比較富裕一點,萬一有過剩,可以較低的成本或免費退給供應商??梢哉f,這個最佳預測匯集了各職能的最好智慧,沒有一個職能可以做得更好,那就成為唯一的預測,指導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來執行,讓大家對就對到一起,錯也錯在一起。在供應鏈里,不確定性就是成本。消除了職能之間的人為博弈,就是消除了大量的不確定因素,從而降低成本。
讓人憂心的是,有的公司習慣性地對預測層層加碼,卻不知道其危害。有一次在北京培訓,一位來自設備行業的學員說,他們行業一直在走上坡路,需求總是高于預測,所以他們給供應商預測時,總會增加一個富裕系數。這是新能源行業的龍頭企業。這些年來新能源行業發展迅猛,該公司一路跨越100億,正在沖擊200億的大關,供應鏈的產能瓶頸不斷,采購就通過給供應商的預測層層加碼來應對。這邏輯就如價格談判中的高要價:給我降20個點,其實如果能拿到8個點就達到目標了。我問他,2000年前后硅谷有同樣的情況,預測節節拔高,但總有一天需求會停止增長,甚至走下坡路,就跟人不能一直長個兒一樣,你知道后果有多恐 怖嗎?答曰不知道。思科等公司當年動輒就注銷一二十億美金的庫存,15年后,當然是沒人記得了。不過歷史注定會重演,無非是時間、地點不同罷了。人會停止長個兒,企業當然會停止增長??膳碌氖?,經過二三十年的經濟景氣,越來越多的人意識不到這一點,這注定是要付出高昂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