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為古老的絲綢之路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和地區覆蓋近44億人口,經濟總量約為21萬億美元,分別達到全球總量的63%和29%。我們認為,“一帶一路”的建設是一項全人類的共同事業,值得各利益相關方攜手為之奮斗。
在與大量國內外專家密集交流和充分溝通的基礎上,我們初步勾勒出“一帶一路”的愿景和目標:共同構建高度互信、開放、包容、多贏的跨國經濟合作和聯合治理平臺,實現全球經濟普遍繁榮、人民廣泛富裕和資源持續利用。目標到2050年,貢獻全球GDP增量的80%;新增30億中產階層;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至25%
愿景固然美好,但道路絕非平坦。很多人對中國海外投資的印象依舊停留在“國家主導、資源攫取、單方獲益”,而非“商業驅動、產業培育、互利多贏”。同時,中國在一些領域也依然存在對外國資本保守封閉的現象。我們認為,讓“一帶一路”的夢想化作現實的關鍵是能否改變中國以往的海外投資模式并且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真正實現雙向的“互聯互通”。
我們建議,“一帶一路”應植根于三大發展理念:
?、僖詤⑴c國訴求為出發點,充分尊重各國發展需要、參與意愿及國情差異。
?、谝允袌鰴C制為立足點,政府與企業應合力構建和維護規則透明、良性競爭、政策穩定的營商環境。
?、垡曰セ莨糙A為基本點,通過建立共同決策機制,互相擴大開放國內市場,公平分擔風險和分享利益,奠定長遠發展根基。
建設什么:圍繞三項重點主題開展行動
“一帶一路”可圍繞基建設施、產業發展和民生福祉這三項重點主題開展行動。
主題一,基建設施先行。我們提議建設大型基建項目線上線下(O2O)溝通平臺,以減少信息不對稱的影響,促進供需有效對接。該平臺主要由兩部分組成:聯合開發基建項目大數據平臺。既可幫助各方掌握現有項目信息,亦可對未來需求進行科學預測?;椖看髷祿脚_能夠提高基建規劃的合理性,在推進協作發展的同時又避免了過度超前。同時,舉辦“一帶一路”基建項目博覽會,幫助供需雙方有效對接,提高項目投資決策效率。
主題二,產業發展提速?;ㄔO施先行是為產業發展鋪路。在結合當地發展需求的基礎上,中國應推廣和輸出其利用外資建設產業園區的成功經驗。中國政府和企業可幫助當地政府選擇優先發展的產業,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可有效提振當地經濟發展的產業園區。中方還可積極幫助當地招商引資和產業培育,鼓勵一批有需求的國有、民營和跨國龍頭企業率先入駐,幫助培育當地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同時與當地政府尋求共建跨境自貿區,大力促進多邊貿易合作,發揮各國比較優勢。
主題三,民生福祉改善。以可負擔住房為切入點,推動當地城鎮化建設,改善中低收入人群居住環境。中國可將推廣保障性住房的經驗和教訓與各國分享,鼓勵中國房地產企業,利用成本運營上的優勢,通過市場行為參與當地的可負擔住房建設,幫助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與當地居民共享城鎮化發展的碩果。中國還與當地政府分享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的經驗。
怎樣建設:發揮五大關鍵發展要素
“一帶一路”建設要充分調動和發揮五大關鍵發展要素。一是凝聚各方智慧。建議由國研中心牽頭成立“一帶一路”智庫聯合會,邀請全球高端智庫共同研究重大問題,幫助政府和企業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同時借助中國發展高層論壇這一平臺,在沿線國家輪流召開“一帶一路”峰會,充分調動當地參與熱情。二是擴大資本合作。建議國有資本通過持有股權而非債權來吸引民營和跨國企業參與公私合作。亞投行等機構還可與其他區域性金融機構交叉持股,促進項目合作。三是培育卓越領導力。建議中國國家行政學院、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等公共管理學院擴大招收發展中國家委培生,培養更多的政務精英。同時鼓勵國際領先的商學院與當地機構聯合辦學,培養更多的商業領袖。四是提高勞動技能。大力推廣以提高就業為宗旨的“通職教育”,邀請各國企業聯合當地職業培訓機構共同改進課程設計,并且復制一些國家成功的職業教育模式。五是倡導綠色發展。提倡各國組建綠色增長實驗室,研究節能減耗和環保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與國際NGO合作宣傳綠色理念或實施相關舉措。
如何抵御風險?
在“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政府應當主動幫助企業抵御政治風險,而企業也應竭盡全力防范經營和金融風險。在政治風險防范上,政府可為企業建立政治風險保險機制,提供政治風險咨詢服務,還可設立區域商事仲裁機構來解決跨國爭端。在經營風險防范上,企業可以從信息、職責、流程、治理和文化等五方面搭建海外投資風控體系。在金融風險防范上,鼓勵成立聯合財團共同投資、共擔風險;金融機構還可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等創新的金融工具分散信貸風險。
? ? ?
全世界都在翹首以待“一帶一路”的宏偉藍圖能早日從夢想化作現實。我們愿意同各國政府、企業和智庫一道,就上述建議開展更詳細的研究,為拓展人類社會繁榮之路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Dominic Barton(鮑達民)為麥肯錫董事長兼全球總裁,常駐倫敦分公司;
李廣宇為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常駐上海分公司,他同時也是麥肯錫亞太地區基礎設施業務及公共部門業務的負責人;
呂文博為麥肯錫全球副董事,常駐上海分公司。
王祎楓為麥肯錫項目經理,常駐上海分公司。
作者們謹向對本報告作出重要貢獻的項目組成員田勤政和麥肯錫高級外部顧問葉梅表示由衷的感謝。田勤政為麥肯錫咨詢顧問,常駐北京分公司。
本報告同樣離不開接受我們訪談的30多位內部和外部專家,對于他們的傾力支持和專業洞見,在此我們一并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