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大多情況下,你沒法淘汰供應商,至少是短期內。在技術含量高的行業,特別是小批量行業,一個領域的供應商就那么幾個,甚至就一個,你沒法換。例如在半導體行業,芯片生產廠家大都奉行“嚴格拷貝”政策,一旦供應商被設計進來,更換幾無可能。再如飛機制造行業,引擎主要由三家壟斷:羅爾斯·羅伊斯、普惠和通用電氣,“天下烏鴉一般黑”,你選誰?那技術含量不高,比如大批量制造行業呢?其實在產能制約下,要換供應商也談何容易。例如在合同制造領域,有很多公司都可以做,但如果你是戴爾、惠普、蘋果的話,你的規模那么大,對產能要求那么多,不管你對富士康有多少意見,你往往得將就著:想想看,除了富士康,誰還會有那么大的工廠,幾萬員工,能做那么大批量的活呢?當然假以時日,你總能把另一個合同制造商開發好,但關鍵是你能不能等得及,而且老供應商的問題,你能保證新供應商就不出嗎?
<p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25.6000003814697px;=""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寰蔣闆呴粦, SimHei, 榛戜綋;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最后,淘汰供應商費時費力,導致更重要的事兒沒時間做。大家都知道開發供應商有多費事,其實淘汰供應商是雙倍的費事:你不但得淘汰掉舊的,而且得開發新的。整天忙于淘汰供應商,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做好新產品的尋源工作,結果新產品落入到未來的淘汰供應商手中,形成惡性循環。即使對那些真正應該淘汰的供應商來說,時間往往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只要確保新產品不要繼續流入這些供應商,隨著產品的更新換代,這供應商自然就被淘汰了。對該淘汰的供應商來說,既然已經為你的產品買了設備、雇了人,也不大會故意做砸而損害你的利益,因為這也不符合他們的利益。適當降低期望、讓時間來解決問題,往往符合雙方的最大利益。這樣,采購不“打仗”,就有更多的精力來“建設”,把新產品尋源階段的任務做到位,把后續的供應商管理做扎實,采購工作才會走上良性循環的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