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現場管理優化的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實現現場生產諸要素的合理匹配和優化組合。二是采取相應的技術和管理措施,以保證生產諸要素優化組合的實施,或者說保證生產過程高效有序地進行。
1.生產諸要素的合理匹配及優化組合的主要內容
1)調整產品結構.改進產品設計,采用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這是生產要家重新配置、實現現場管理優化的重要內容和出發點。
2)根據車間產品生產大綱、生產規模和專業化與協作化水平的變動,調整車間生產結構。
3)重新設計或調整流水生產線。重新設計包括兩個方面:技術設計和組織設計。
4)調整車間布置和設備布置,以及設計合理的物流路線,充分利用車間面積、理順生產過程流向,以方便生產作業、縮短運輸路線、減少運輸量。
5)調整勞動組織。包括調整生產班組或作業組,定崗定員,制訂崗位責任制和崗位工作說明書,確定崗位工資等級等.
6)調整工作地組織,科學、合理地安排工人與勞動工具及勞動對象之間的關系。工作地組織包括裝備工作地和布置工作地。
7)確定質量控制點,選用必要的質量控制方法和手段。
8)確定期量標準,為組織日常生產活動、制訂生產作業計劃提供基本的依據。
9)設計和修訂各項原始憑證。原始憑證應當全面、準確、真實地反映生產活動的各種數據和信息,同時要力求簡明扼要,便于填寫。
2.保證實現生產要素優化組合的管理措施內容
1)加強班組建設和班組管理。包括選配好班組長和班組核心碑員,制訂班組成員職責,明確任務,建立班組有關制度,搞好業務管理,搞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班組成員素質,開展班組競賽和工作考核,等等。
2)加強工作地的管理(包括定置管理),保持工作地的正常秩序和良好環境。
3)組織好工作地的洪應和服務工作,保證生產順利進行。
4)制定和執行現場作業標準。
5)編制班組(工段)和個人的生產作業計劃。
6)改進生產作業的控制工作,包括控制生產作業計劃的進度、生產技術準備工作的進度、關鍵零部件生產的進度;控制原材料供應、在制品的入庫與出庫;控制設備的維修與運行;組織好生產信息的處理和反饋等等。
7)質量控制。根據工藝文件和產品質量標準,對車問現場的產品加工過程進行監督、檢查和控制,頂防不合格產品出廠,并建立車間現場質量控制體系。
8)成本控制。建立車間現場成本控制體系,對現場生產過程的各種耗費進行有效的控制,力爭以少的投入,取得較大的產出。
9)建立安全生產和文明生產的保證體系。
10)搞好目視管理,提高現場管理的群眾性和有效性。
11)建立和健全各項現場管理制度,包括工藝管理、質量管理、設備管理、工具管理、圖紙管理、計量管理、在制品管理、工作地管理、運輸管理、環境管理、勞動管理、人員培訓、勞動分配、班組管理、安全生產等制度,使現場人員協調一致地進行生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