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市場競爭的越來越激烈,內外部環境的變化給國內企業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市場競爭的全球化、顧客和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和不確定性、產品壽命的縮短、價格競爭的加劇等等都給企業現存的生產方式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怎樣重塑制造業,提高核心競爭力是一條艱辛而充滿荊棘的道路。
傳統生產面對的瓶頸問題:
1、產品切換時間長。由于生產的產品品種越來越多,用在換線的時間越來越長,因此生產效率低,庫存量也大。
2、客戶要求靈活性增加??蛻粜枨蟛淮_定,一般提早兩天發指示,第三天就要出貨,兩天時間根本就出不了產品,只能增加產品庫存來滿足客戶的需要?
3、批量小批次多。例如:每臺機器的最小生產批量是200公斤,而客戶的訂單卻越來越小,有時候甚至是1、2公斤,這樣的訂單每做一次就會增加剩余庫存,而且越積越多,只能增加倉庫來應對。
由于少品種、大批量的傳統生產管理方式忽視了顧客的個性化需求,因而越來越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生產管理方式本來具備的優點變成了缺陷:在傳統生產管理方式下,企業制造出的產品形成大量的庫存。由于產品價格不斷降低,這些庫存處于持續貶值的過程中,這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因此,商品經濟的發展呼喚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管理方式。
精益生產作為一種先進的生產方式,是通過系統結構、人員組織、運行方式和市場供求等方面的變革,使生產系統能很快適應用戶需求不斷變化,并能使生產過程中一切無用、多余的東西被精簡,最終達到包括市場供銷在內的生產的各方面最好結果。其特色是“多品種”、“小批量”。
精益生產為企業提升競爭力:
1、精益生產以簡化為手段,消除流水線上一切不增值的活動(浪費)。為杜絕這些浪費,它要求毫不留情地撤掉不直接為產品增值的環節和工作崗位;
2、精益生產出成品快,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生產出產品,杜絕半成品積壓,有效預防批量制作質量問題的發生;
3、精益生產所需操作工人減少。推行精益生產后,由其帶來的高效率及打造自動自發功能,比傳統生產所需人員減少10%~20%;
4、精益生產便于管理。精益生產是連續性的,前一工序做完,后方就能進行后道工序的生產,所以這種緊迫感使工人不得不加快生產的速度,從而使生產現場氣氛高漲。對于管理者而言,不會再像以前那樣費盡心思考慮如何去管理員工,因為員工都在一門心思的生產,從而監督了生產員工工作能力的同時也很好的約束了員工,真正做到了自我管理。
另外精益生產運用看板的信息系統,使生產從計劃生產方式變為了看板生產方式,即通過看板的周轉來管理生產,改變了計劃生產方式的諸多弊端,同時又省出了很多人力,生產管理只需要把周轉過程中替下來的看板投放到前工序即完成了生產安排,使生產管理簡單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