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國內制造型企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一、 基礎"5S"管理方面:
整理、整頓尚有欠缺,現場存在很多問題點,定置管理混亂。
幾乎沒有目視管理,目視管理不明確,缺乏標識,物品尋找浪費時間。有問題時不能及時發現。
標準規范化管理做得不夠,生產工作缺少標準化,作業標準不完善,標準制定不合理。
設備維護保養機制不健全,故障較多,故障停機次數比較頻繁。
二、生產運營與生產現場:
部分人員生產理念落后,沒有形成以定單為中心的生產運作理念。
生產統計與分析系統不完善,難以有效評估公司生產系統的狀況。
生產模式造成中間在制品較大,占用了較大的資金和生產空間。
操作不規范,導致浪費了大量生產時間。
對交貨期不斷調整,掩蓋了制造過程中的許多問題,生產中的問題不能及時暴露解決,造成系統反應速度緩慢。
現場缺乏作業標準,員工作業不規范,隨意性強,造成品質不良。
現場無標準作業管理的目視工具,管理混亂,現場物流管理缺乏標準,造成物流混亂。
三、品質管理方面:
品質保證體系不夠健全,部品檢查、制造檢查、QC檢查、自主檢查等檢查體系要加強。
質量的過程控制能力較弱,造成大量的質量成本損失。
品質的目視管理、事先品質工程診斷、預防管理、事后品質對策改善做得不夠。
質量數據分析不徹底,無法進行作業行為改善。
四、管理氣氛及人員能力方面:
基層管理者的素養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管理技術需強化掌握,特別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獨自處理能力。同時需要先進管理理念的培訓。
需要進一步營造改善的氣候氛圍,進行環境渲染,如:員工培訓、標語口號、現況板等方法來改善環境,從員工素養提升入手,開展改善提案活動,從而使公司整體水平提升。
面對以上中國制造型企業存在的問題點,我們必須走精益生產之路,而我們卻看到很多企業在走精神生產之路時卻屢屢遭受失敗,那中國要推廣精益生產策略,又該如何去推行呢?
中國要推廣精益生產策略,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第一,我們的理念要正確,不要照搬,你搬過來也沒用,一定要通過精益生產的管理創新實現整體競爭力提高,所以精益生產的管理創新一定是TPS/LP→CPS/CLP。
第二,培訓要領先,學習好IE,做好規劃,培訓一定要做好規劃。你的群體你的隊伍需求什么樣的培養,這樣培養是要長期進行的。在IE的研究和應用上必須進行規劃的,美國人是從6西格碼和執行力進行規劃的,強調的是從領導開始做,強調的是執行力。日本人則是強調現場管理。
第三,LP與企業信息化工程。我認為我們現在的模式是:IE+IT = (LP+ IT )的信息化工程策略。企業信息化工程包括:早期MRPII,后來的CIMS,ERP,網絡制造等。
第四,產學研結合→效益驅動。我們要引智試點,互相學習;內外結合,效益驅動;企業信息化工程的策略:IE+IT或精益生產+IT。在這里,我就不多講了。
第五,注重企業文化建設。
我們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企業文化,有的企業是80%的企業文化20%的工業文化,有的企業是20%的企業文化,80%的工業文化,所以這個問題,我們也不多說。什么是企業文化,有表現文化,銷售文化等很多的文化組成,但是有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企業塑造一個從上到下,共同認同的價值觀,由這種價值觀形成一種企業凝聚力。具體的說,企業文化應該是:IE+精益文化+本企業精益管理理念,這才是真正的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