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快速成長后會面臨著成長的煩惱,產品線泛濫、全面擴張,組織臃腫,流程緩慢,復雜度大增,大規模庫存積壓,導致企業規模越大,運營水平越低,成本增加、響應速度慢、響應成本高等問題。市場需要的公司沒有,是短缺;公司有的市場不需要,是積壓。片面追求增長,企業普遍陷入“響應陷阱”,規模越大,業務越復雜,批量越小,響應速度越慢、響應成本越高,企業盈利水平下降。成本高企,企業容易陷入“增長陷阱”,表面上是營收增長問題,實質上是成本控制問題。
跨越供應鏈降低成本有三個臺階,把成本降下來,一是通過談判來降低價格來整合需求/整合供應,只能影響成本的10%,二是通過精益和電子商務來降低生產及交易成本,只能影響成本的20%,三是通過價值工程/價值分析,來降低設計決定的成本,可以影響成本的70%。談判降價潛力有限。要推動跨職能協作,向更高層次的降本方式過渡。因此,必須聚焦產品管理、需求管理和供應管理,三管齊下提高供應鏈效益,從而降低成本。一要用標準化來控制產品的復雜度,二要設計優化,推進產品與工藝交互優化,三要銷售與運營協調,平衡需求與供應,遞交完美訂單。
同樣的客戶群,同樣的多樣化需求,為什么有些公司比競爭對手的產品標準化程度高?記住,客戶想要的并不一定是真正需要的,做懂技術的銷售,要引導客戶需求,復雜度有好壞之分,客戶愿意付錢的是好的復雜度,要保留,高復雜度是競爭優勢,也提高了進入門檻,客戶不愿意付錢的是壞的復雜度,要消除,高復雜度是競爭劣勢,也提高了成本結構。復雜度是有成本的,傳統的會計系統反映不出復雜度的成本來,但直覺沒有錯:復雜度不是免費的。高復雜度意味著高成本,批量翻倍,單位成本下降15%到25%,品種翻倍,單位成本上升20%到35%。
化繁為簡,降低復雜度,精簡產品線,流程再造,組織再造,整合供應商,采用信息技術,將復雜的終極表現為簡單。
降低成本必須從控制產品的復雜度開始,產品的復雜度帶來流程、組織結構的復雜度,從降低產品、流程和組織的復雜度來降本。復雜度控制與創新并不矛盾,任何工作都得面臨兩難選擇,銷售的銷售額與利潤率,采購的價格與質量,庫存計劃的有貨率與資產周轉率,人事制度的照章辦事與靈活性,設計也一樣,功能的創新一定得與復雜度帶來的成本權衡,客戶愿意付錢的復雜度是好的,客戶不愿意付錢的復雜度是壞的,缺乏約束的創新不能持久,復雜度不能光怪客戶,管理和引導客戶需求是根本解決方案,復雜度控制從產品開始,但要求在產品、組織和流程上三管齊下,控制復雜度,決心大于技巧,復雜度控制與創新并不矛盾。沒有絕對的自由。任何自由都是在戴著某種鐐銬跳舞,沒有約束的創新不是真正的創新,不能持久。針對以上問題的四個解決措施。
一、轉變采購思維方式
實現“小采購”到“大采購”的轉變,“小采購”沒法滿足業務需求,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深陷訂單層面的瑣事,習慣性處于救火狀態,沒資源管理供應商和供應鏈,二是分散、被動、內部導向,沒有能力做內部客戶的平等業務伙伴,三是供應導向,不能有效管理需求,需求理不順,供應跟不上,影響供應鏈績效。
采購必須轉型做“大采購”,從管理訂單轉向管理供應商、管理供應鏈,從行政雜務轉向管理戰略資源,從影響采購價格轉向影響更多的總成本,從供應導向轉為需求導向,通過理順需求來理順供應,從而理順供應鏈。
同時,從需求管理著手,在戰略尋源階段找到合適的供應商,在量產階段管好供應商總體績效;突破談判降價的局限,推動更高層次的供應鏈降本;從管理訂單轉向管理供應商,進而管理供應鏈。這也是采購給公司增加更多的價值。在供應鏈上,有50%到70%的增值活動發生在供應商處,供應商是公司的延伸、公司的戰略資源?!按蟛少彙笔沁@一戰略資源的管理者。
二、建立供應商管理體系
供應商績效欠佳,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產品生命周期變短,供應商尋源、啟動、量產時間太緊,形成習慣性救火模式;二是供應商選擇不到位,造成采購方與供應商曠日持久的掙扎;三是供應商績效管理不到位,成本高、交期長,成為供應鏈的短板。供應商管理要有章可循,采取健全戰略尋源流程,確保一開始就選擇到最合適的供應商,建立分級分類的供應商管理體系,實行區別對待和系統管理,完善供應商績效管理體系,維持和持續提高供應商績效,供應商管理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公司產品的競爭力。
一是分類供應商,按照既定準則,對供應商分門別類,有針對性地進行管理和整合;規范導入五階段供應商管理流程,供應商分類的意義,摸家底:系統了解、掌握供應商群,差異化:區別對待,好鋼用在刀刃上,合理化:太多則整合,太少則開發新的?;疽?,客觀的分類標準,統一的分類工具,簡單易懂的類別名稱,要跨職能并部門認可。決定公司生死存亡和關鍵技術。替代困難是的戰略供應商,績效表現好,有替代,但公司決定優先合作是優選供應商,
二是評估供應商,對供應商的質量、生產、物料和管理體系進行評估,以判斷供應商的潛力,供應商評估是跨部門行為,采購,質量、設計/技術職能部門采取統一的評估方法、標準。
三是選擇供應商,基于供應商的歷史績效(定性、定量)以及評估的潛力,選擇合適的供應商,達成合格協議。
四是管理供應商,統計和管理供應商的各項績效指標,督促和協助供應商的持續改進。
五是集成供應商,把優選供應商集成到研發、生產和日常運營中,以進一步降低產品和供應鏈成本。確保在戰略尋源階段找到合適的供應商、在量產階段維持高水平績效,建立輕資產、高靈活度的供應鏈,并有效管控供應鏈風險。導入結構嚴謹、綜合平衡、閉環系統的供應商尋源與管理流程,系統改善供應商績效,增加供應商績效的可靠度和可預見性。
三、整合和有效管理供應商
供應商數量泛濫,績效不能保證,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供應商數量太多,績效參差不齊,顧此失彼;二是戰略供應商配合意愿度低,存在價格高、交期長、交期不穩定的現象;三是缺乏供應商管理,失去對供應鏈的控制,增加供應鏈風險。
既要整合供應商,又要管理供應商,提高供應商績效,一是整合供應商,集中采購額,獲取規模效益的同時改善供應績效,二是制定戰略,形成跨職能合力,有效地管理戰略與獨家供應商;三是推動系統的供應商管理,保證供應商績效以維持供應商整合的成果
關鍵/戰略供應商管理不到位,主要有兩個原因(1)戰略層面缺乏戰略,沒有形成公司層面的合力;(2)執行層面缺乏管理,沒有全面、有效的管控措施。供應商數量泛濫導致管理資源太分散,讓這兩個問題更加惡化,導致關鍵/戰略供應商的績效欠佳,成為供應鏈的短板。整合供應商、有效管理關鍵/戰略供應商,是系統保證供應鏈績效、降低供應鏈風險的關鍵。
四、管理關鍵的供應商
關鍵的供應商管理不完善,企業失去對供應鏈的有效管控,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關鍵的供應商缺乏管控,無法保證供應商績效;二是關鍵供應商選擇不合理,無法承擔管理供應商的作用;三是關鍵供應商沒能力管理下級供應商。
管理供應商必須分層分類,有所側重,實施供應商績效KPI管理,要求簡單可行、盡可能客觀,指標定義清晰、盡可能量化,建立有效、一致和透明的供應商管理流程,促使供應商績效持續提高和改進。
積極主動地管理關鍵供應商,有選擇地管理關鍵下級供應商、管理客戶指定的供應商,這些對有效管控供應鏈風險和確保供應鏈績效至關重要,管理關鍵供應商必須抓住三大主要指標,一是價格經濟指標,二是質量、交期和服務的運營指標,三是技術、資產、員工和流程等基礎指標。
供應商集成是供應商管理的最高層次,把優選供應商集成到研發、生產和日常運營中,以進一步降低產品和供應鏈成本。
一是設計階段,關鍵供應商早期介入。產品成本的70%左右是設計階段決定的,在設計階段引入戰略供應商,把供應商的好點子設計進去,以降低項目總成本,為生產而設計(DFM),為服務而設計(DFS) ,供應商早期介入得有制衡,目標成本:需雙方的共同目標 –信息透明:供應商的生產流程、 成本結構也要透明。
二是生產階段,準時交貨(JIT) 、供應商管理的庫存(VMI)、準時交貨(JIT)和供應商管理庫存(VMI)簡化了三條流 、信息更準確、及時(信息流)、庫存點減少(產品流)財務所要的文件更少(資金流)。
三是電子商務無縫連接(Web/EDI等),如預測與生產計劃 、材料清單(BOM)、圖紙規范、設計變更、電子RFQ、訂**理、交付、付款等
供應鏈管理是產品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三流集成,供應鏈要求全局觀。如何提高產品流:推拉結合決定供應鏈的成本與速度,供應鏈沒有100%的推,也沒有100%的拉,合理的供應鏈配置是推拉結合,在推上獲取規模效益,縮短響應時間,由拉來驅動客戶定制,控制庫存積壓推拉結合點是預測準確度最高、最靠近客戶的那一點服務水平越高,推拉結合點越靠近客戶(比如備件)如何提升信息流.信息流支配、驅動產品流,很多供應鏈問題源自信息不暢,供應鏈關系有時是人為壁壘,信息流程:技術因素,走流程其實是走信息流,占用了訂單周期的大部分時間,業界誤解供應鏈的響應度取決于生產系統,其實決定因素是信息流,多重預測增加了供應鏈系統的不確定性,供應鏈的自然反應就是增加庫存或額外產能,信息不對稱是“牛鞭效應”的一大起因,供應鏈伙伴間間隙,要么由庫存填補,要么由信息填補。
如何從供應鏈角度來改善資金流,降低采購成本,供應商管理庫存(VMI) **61550;提高計劃力,提高執行能力,提高質量,應收賬款。從表面上看,績效是執行的結果;深層次上,績效是計劃出來的,產品、需求和供應的有機結合,有效的銷售與運營協調能最大化產品的有貨率,并最小化浪費,推動跨職能協作,提高供應鏈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