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到過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某地方一局長大人進京公干。在“非到長城非好漢”的意識下,空閑下不由有一攀登游覽長城的壯志。于是,在一天清云淡的日子,局長大人興致勃勃的到長城一游。世界八大奇跡的長城,自然有其一些規范性管理要求,比如不可隨地吐痰。然局長大人也許習慣,也許一時身體欠安,隨口就一吐。壞了,戴紅袖圈的大媽立馬追上來?!?元”,大媽說出的同時一撕**遞給局長大人。違者認罰,局長大人這點素質還是有的。走著走著又隨口一吐?!?元”,大媽又跟上來了?!?0元“,”沒零錢找,你給5元就好“,”我也沒零錢,就10元給你了“局長大人說道。不一會,局長大人又是一吐。呵呵,剛才給了10元,剛好抵了。局長大人暗暗樂了,哼,5元也不是白給的。也許還真是習慣,不一會,局長大人一聲咳,呵呵,大媽也不是吃素的,知道他還是會吐,連忙緊跟上去。局長大人就是聰明反應快,咳后就是不吐含在嘴里,走著走著,看到邊上的一棵樹,”呸“,一口吐到大樹上?!?元“,大媽欲撕票罰款,這局長可不樂意了?!眹澜S地吐痰“,可我沒吐到地上啊。也是,人家吐在樹上,還真沒隨地吐痰,還真不好罰。也許有人要說了,這局長還真沒素質。我看不然,也許這局長大人還是什么博士呢。而且我相信該局長大人在家里也好,在他辦公室也好,萬不會這么隨地吐痰的。那到底為何呢?
以上的小故事讓我們一笑的同時不由讓我們想起一直以來討論的一個話題——素質論。其實我們的局長大人還是有素質的,至少應該具備一定的硬素質,不然的話何能坐到局座的位置。這不由讓筆者想到企業管理中的另一論調——標準論。在企業管理中出現一些問題時,大會小會的討論中經常出現的一種論調:這是標準問題,沒有管理規范和標準。其實不全然是這樣的。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工業化,一批批的產業工人在不同的職業和輪換的崗位變換中,還是了解與樹立了一定程度的規章制度意識并接受到了相當程度的管理理念。尤其是所謂的標準化管理,隨著中國越來越多的參與到國際化經濟活動中,國內的企業無論是出口型還是內向型,幾乎可以說都參與到各種標準認證的大軍中,從產品到管理、從質量到環境、從指導性到強制性認證無所不包。甚至可以說自一些標準管理體系引入到中國這么幾十年來的實踐,無論是管理階層還是普通員工,都具備了一定的標準化管理意識。但即便如此,為什么“素質”、“標準”還屢屢在各種場合躺著也中*呢?其實,無論是生活中的素質論也好,企業管理中標準論也罷,所謂的素質論,只是停留在素質體系與目標的構建,而缺少素質化的教育引導過程;而標準論則更多的是標準的引入認證,標準體系的搭建,卻缺少標準管理的重要一環——標準化實施的技術性細則的構建與引導。說到底還是在框架性、程式化的標準下具體的、可規范引導、可執行的細節的標準化過程的缺失。
筆者這么說可能馬上招致很多從事企業管理的朋友的反對。標準化管理,那不就是ISO體系嗎?我們公司一開始就導入ISO體系認證,一開始就以標準化的管理要求自己。甚至在自豪的羅列出自己企業所通過的諸如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OHSAS8000職業健康體系等等的同時還滔滔不絕的說出一大堆的諸如管理手冊、程序文件甚至應用表單等技術性名稱。其實,這么說也沒錯,以上這些體系確實是企業標準管理中常見的成熟的、通用的管理工具。但是不是企業導入了以上的各類標準管理體系認證就是企業管理的標準化了呢?其實不然。標準與標準化還是存在性質上的差別。標準只是理念上、體系上的,而標準化則是動態的,更側重實施操作的過程性。以上提到的標準體系只是在特定的行業、特定的范圍或特定的項目管理中給出的標準指導,更多的是側重于架構層面的、程式化的標準指導。而企業管理的標準化不單單只是簡單的標準結構的搭建、程序的編撰,更重要的是日常的管理與執行細節的標準化建立。在管理標準預設的目標的框架下,對達成目標的執行方法、執行步驟、執行的技術細則、執行中是與否的二元對立規則、執行的應用工具及執行人員技能要求、訓練方法等從統一到標準化的過程。因此可以說標準只是個目標或者說是個期望的結果,標準化的過程才是管理。
談了這么多,那什么是標準化呢?筆者在從事企業管理十幾年中粗淺的這么認為:標準化應包括除了結構性和程序性的標準化外,更重要的是實行的標準化。而導入標準化應該包括除了軟性的管理手冊、程序文件、應用表單的標準化外硬性技術手段與工具應用的標準化。從管理的定義中不難看出,所謂的管理,其實是管人,而人是具思維的、能動的。尤其是在各種所謂“人性化”管理的論調下,單從結構性、程序性的標準很難在具體的執行中得到貫徹。相信從事行政后勤管理的朋友應該碰到過門崗進出管理混亂的困擾。本來制度規定的無人員車輛進出時閉門、人員進出刷卡、外來人員需有人帶領且須登記等等就是很難得到確實的執行。原因之一就是門崗保安與員工相處的時間長了而產生的熟人文化。那怎么辦呢?采用技術性標準加以規范,安裝刷卡自動開啟門禁系統。包括宿舍大門進出、食堂用餐、不同部門辦公室進出等等,不僅可以規范人員進出的有序,更具安全管控的可追溯性。這其實就是通常我們所講的一卡通管理系統,透過一卡通軟件系統進行標準化管理的一個案例。再如有些公司的文件抬頭、格式等規范,雖然也做了相應的要求,但仍常見各部門、甚至同個部門的人員所提供的文件版面各不相同。有的雖應用了統一的抬頭,但上下左右的邊頁距、字體等等卻各不相同。其實,這也可以透過軟件的相應標準設置來進行規范。比如由IT人員在公司所有電腦里安裝好統一格式版面的文件版式系統并放置在電腦桌面上。如此一來既方便辦公使用,更從技術的角度對辦公文件版式進行標準化。起到既美觀又確實落實公司VI系統在辦公文件規范的統一應用。再如關于用水管理,很多企業都會張貼各式各樣甚至精美的標語友情提醒或嚴厲警示節約用水。但這往往只是個美好的愿望,究其原因還是沒有相應的限制性的執行標準。其實,這方面已有很好的應用案例。比如將普通的快開水龍頭換成延時閥龍頭,就能很好的杜絕洗個手、洗個餐具而打開龍頭長流水的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各企業都大談特談,且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的6S管理問題。撇開各種規章制度和書面標準外,6S管理的不到位很大的原因還是來自細節執行限制性標準的缺失。雖然各種各樣標志線、標識貼的應用,但還是沒能很好的做到定點定位定量。君不見在很多企業的維修車間,各種維修工具如鉗子、螺絲刀等等,即便是放置在統一的柜子或架上,還是凌亂無序。使用時花費大量的時間尋找:一是尋找合適的工具,二是尋找匹配的型號。其實,這在日常生活中就有現成的案例可供參考。如市面上可買到的一些螺絲刀工具套裝包,大小不同型號的螺絲刀放置在固定的卡槽里。如此一來即便是使用完要隨便放入也不可能,只能依據不同的型號放置到相應的位置里。同理,在維修車間的工具擺放上也可以很好的借鑒。再如很多配料車間,材料品種多、單一品種數量大,放置凌亂。很多時候領取齊全且夠多的數量確實有利于工作的開展,免去多次領料的簽單、搬運等的麻煩,但太多的品種和數量卻也更容易導致現場管理的混亂,甚至材料用錯,材料過期等問題。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可借鑒的例子。如廚房里常用的鹽巴、味精等調味品。超市里就可以買到很精致且實用的搭配小勺子的套裝盒子。合適的盒子既方便定量裝下調味品,小巧的勺子更易于控制每次使用的量,組合式的套裝還不至于手忙腳亂的一會找鹽巴,一會找味精。同理,在某些化工類產品生產配料車間,也可以借鑒。把主料類、輔料類、助劑類、顏料類等用不同規格的桶分裝放置在固定的貼有明顯標識的區域內,再根據各種材料單次使用的量配置不同容量規格的舀勺。既不會用混材料,又方便用更少的次數舀取合適的量。
以上只是在日常管理方面的一些透過限制性規范來進行或鞏固標準化管理的一些小小的案例。其實,生活中也好,企業管理中也好,不乏這樣的例子。最為人所知的莫過于麥當勞、肯德基對衛生管理的標準。標準的桌面清潔工具配備:一個統一顏色的腰包、腰包上一個大小合適的口袋、一個液壓式的噴霧瓶、兩塊抹布;操作方法的標準流程:左手一邊持噴霧瓶在桌面均勻噴上清潔水→右手同時持抹布擦洗桌面→換另一塊抹布抹干桌面。從工具到動作形成一個完整的標準化的操作。該標準不僅給我們的家居生活,也給我們的企業管理實踐提供一面可供借鑒的鏡子。正所謂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也由此可見,除了限制性的規范外,還得透過流程化、教育培訓的常態化等配合標準化進行展開實施。另外,還有賴于在日常的管理中不斷的挖掘管理細節,并不斷的通過文件編寫、流程制定、應用工具規范、操作方法、評價方法和結果量化等一一統一下來,形成一系列的標準化操作指引手冊。
企業管理無止境,標準管理更是無止境。大到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小到擦桌子標準,可以說標準化任重而道遠。筆者在此僅就多年來實踐偶得的些許愚見斗膽分享,期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引出更多的關于標準化管理、企業管理的真知灼見的討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