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管理到底有多重要我想大家都知道,加強現場管理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從管理理論上分析
生產現場是企業生產力的載體,是員工直接從事生產活動,創造價值與使用價值的場所。企業向社會和市場提供的商品要通過生產現場制造出來;員工的精神面貌、道德、作風要在生產現場培養和體現出來;投人生產的各種要素要在生產現場優化組合后才能轉換為生產力;所有這些都要通過現場有效的管理才能實現?,F場5S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產品質量好壞、消耗與效益的高低,以及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適應能力與競爭能力。由此可見,優化現場管理是企業整體優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化大生產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它對于加強企業管理,提高企業素質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從管理實踐上分析
我國工業企業對生產現場管理歷來是重視的,并積累了不少好經驗。
“一五”時期,機械工業部通過調查,認識到應“根據企業不同生產類型,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提出要“以生產作業計劃為中心加強企業管理”,強調要“管好在制品”。20世紀60年代,大慶油田創造了許多現場管理經驗。例如,建立生產人員、基層干部和領導干部與機關工作人員的崗位責任制,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責、辦事有標準、工作有檢查”,把生產現場的工作同廣大職工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結合起來。強調機關科室要為生產現場服務,實行“三個面向”(面向群眾、面向基層、面向生產),“五到現場”(生產指揮、思想工作、材料供應、科研設計、生活服務到現場)。在倉庫管理中實行“四號定位”與“五五化擺放”,即對倉儲的各種器材規定出固定的擺放位置,按庫號、架號、層號、位號對號入座;并按五個為一個記數單元進行擺放。為培養職工隊伍,提出“三老”(當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四嚴”(嚴格要求、嚴密組織、嚴肅態度、嚴明紀律)、“四個一樣”(黑天和白天、壞天氣和好天氣、領導在場和不在場、有人檢查和沒人檢查一個樣)的作風等。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深化企業內部改革,實行了承包經營責任制以來,許多企業從實際出發.在新形勢下創造了許多優化現場管理的新經驗。例如,南京第二機床廠用十年時間,堅持不懈地抓現場管理,形成現場管理優化11法和現場管理40條,促進了企業發展。哈爾濱鍋爐廠從長遠發展戰略出發,對生產現場進行綜合治理,系統優化,形成了良好的文明秩序,保證了各項經濟技術指標連續幾年大幅度增長。第二汽車制造廠從日本引進現場管理經驗,建立以現場為中心的綜合管理體系,形成“一個流”生產方式,成為挖掘生產潛力,提高經濟效益。還有很多企業在加強現場管理方面,摸索創造了各具特色的好經驗,如山東博山水泥廠的“規范化工作法”,上海金陵無線電廠的“模特法”,黑龍江阿城繼電器廠的“定置管理”,石家莊第一塑料廠的“滿負荷工作法”等。
許多企業現場管理的差距
盡管有一批現場管理搞得相當好的企業和車間.也積累了不少具有先進水平的管理經驗,但從全局看,許多企業的現場管理水平同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有些企業近幾年來注意抓了市場,忽視了現場,管理重心外移,而不是內沉。有些新發展起來的中小企業整體素質差,還不知道什么是科學的現場管理?,F場管理落后集中反映在:現場紀律松弛,生產效率低,質量差,投入多產出少,效益低,生產不能適應市場變化的需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現場生產秩序混亂
員工干活無計劃,操作無標準;職責分工不明,遇事推諉扯皮,規章制度不能嚴格執行;供應不及時,生產不均衡,工時利用率低,安全、質量事故頻繁。
2、現場存在浪費現象
用人過多,有人沒活干,有活沒人干,停工等待,無效勞動;生產過剩,庫存積壓,資金周轉慢;物料消耗高,產品檔次低,不必要的裝卸搬運,出現大量的廢品和不良品;長明燈、長流水、到處“跑、冒、滴、漏”。
3、現場環境“臟、亂、差”
設備布局、作業路線不合理;物料、半成品亂堆亂放,工具箱、更衣箱參差不齊;門上有塵土,地面有油污,雜物堆積,通道堵塞,作業面積狹窄,環境條件達不到規定標準的要求。
4、現場人員的素質亟待提高
必須改變人們不符合大生產和文明生產要求的舊觀念、舊習慣,克服“惰性”、作風散漫和紀律松弛等毛病,增強凝聚力,提高思想和技術業務素質。有人認為,當前困擾企業的主要問題是企業外部環境的影響,許多企業的領導者忙于搞“外交”,抓市場,籌資金,顧不上抓現場管理,即便抓了也認為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生產經營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抓市場是完全必要和應該的,問題是不能把抓市場同抓生產現場割裂開來,這兩者是相互關聯、相互制約,密不可分的。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就必須向市場提供質量好、品種多、價格便宜、能按期交貨的產品,而這些產品是在生產現場制造出來的,要靠現場管理來保證。因此,現場管理水平的高低決定著企業對市場的應變能力和競爭實力。
為什么在同樣嚴峻的外部環境中,有些企業的經濟效益連連滑坡,生產難以為繼;而有些企業則應付自如,其產品仍能在市場上暢銷不衰?原因之一就是這些企業有一個良好的后方基地,注重現場管理,能及時地調整產品結構,開發新產品和不斷地提高產品質量。
所以,企業的領導者要一手抓市場,一手抓現場,不能抓了市場丟了現場,也不能只顧現場忘了市場,要以市場促現場,用現場保市場,通過加強現場管理去適應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
(三)加強現場管理是企業技術進步的需要
新產品的開發與研制、老企業的技術改造、設備更新、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以及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與推廣應用,這些都要具體落實和體現在生產現場。如果沒有先進的現場管理,先進技術就很難充分發揮作用,技術進步的成果就不能很快變成現實的生產力。有些企業引進了國外先進的技術設備,但由于現場管理水平低,遲遲不能投產或投產后不能達標,就是明顯的例證。
(四)加強現場管理是提高企業素質,實現企業管理整體優化的需要
現場管理與企業管理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兩者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作為區域性的子系統,現場管理要服從企業管理整體優化的要求,保證企業生產經營總目標的實現,優化各項專業管理。同時,企業管理也要以現場管理優化為基礎,把管理的重點放在現場,各職能科室要主動地為生產現場服務,為現場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F場管理搞好了,企業管理的整體優化才有可能。
提高對現場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目的是為了增強搞好現場管理的自覺性,把優化現場管理這項工作扎扎實實地開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