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6S管理的不斷發展,由于6S管理在很多企業中得到很好的發展,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6S管理的發展。6S管理可以幫助企業有效的管理好企業,良好的6S管理不但可以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還可以使得很多的企業規劃的很有條理。下面是6S管理培訓公司根據企業的6S管理總結的三大提高6S現場管理水平的方案。希望對各大企業有所幫助。
一、制定管理的標準
按照6S管理的方案,制定6S管理的標準。對全體人員進行規范,按照6S管理 “整理、整頓”要求,制定6S管理標準,實行物品劃區放置,確保文件歸檔明晰,辦公用品擺放有序、取用便捷,有效改進員工辦公理念、改善辦公環境,切實提高工作效率。
二、有序分工,全面推進
為帶動全員參與,全面推進6S管理,運用以點帶面的方法,全力打造“樣板房”和“示范點”指導員工對照實施。成立活動推進小組,重點加強過程改進、經驗總結和先進方法宣傳推廣,提高員工對6S現場管理的認同,推進6S現場管理的開展。
三、定期通報,嚴格考核
定期對活動開展情況進行檢查,將檢查結果進行通報曝光。實行流動紅旗和“紅黃牌”獎罰制度,積極開展優秀部門和優秀崗位評比,實行部門連帶責任制,強化考核力度,全力保障活動得到有效落實。
有人說,6S是精益生產推行的基礎是一種謬論?
6S是精益生產的基礎,推行精益生產就必須先把6S做好。這似乎是很多人認同的真理,而我個人認為是一個謬論。
這種說法可能有兩種來源,一種是很多日本企業都是從6S開始的,而精益生產也是起源于日本,好像是在6S之后。另一種是基于豐田生產系統(豐田屋),其中6S是地基的部分。
對于第一種原由,我覺得出現時間的早晚和事物本身的關系沒有必然的聯系。而通常第二種方法比較有說服力,以至于能得到普遍的認同。
作為TPS的基礎,可以理解為如果6S沒做好,流程改進就不能得到保持,流程問題就不容易被發現,變異不容易被識別。
但這并不代表,推行精益生產之前必須做好6S,完全可以在改進流程的同時推行6S,或者是流程改進之后立即改善現場管理,提高6S水平,同樣能達到穩定流程、暴露問題的目的。
去年在一家鑄造廠推行6S的案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這是一家沒有任何6S基礎的工廠,而且大家都知道,鑄造廠工作環境差,一般情況下都是從6S開始,而我們并沒有那樣做。
而是從流程改進開始,從小批量開始,在改進作業方式、周轉方式、降低庫存之后才開始提高6S要求。從結果看,效果還不錯,做為第一個完成的試點項目,現場一直保持不錯,還有些不斷改善的跡象。
之所以沒有從6S開始,一方面的模式和方法,一方面是時間緊、任務重。之后總結,如果從6S開始,可能要失敗的。
作為以第一代農民工為主體的企業,員工的想法很簡單,干活拿錢,加之環境差,地位低,其實他們怨言很多,管理力度也下不去。本來他們就反感精益生產,就流程改進還沒有實施前很多人就說搞精益比以前更累了,如果一開始就從6S入手,提6S要求,那肯定有些人要“暴跳”了。6S本身沒有太多直接好處,而且在流程沒改進,作業方式沒改變,庫存堆積如山的環境中,搞好6S談何容易!
而在流程改進之后,效率提升之后,大家體會到一些好處之后,在大家改變了對精益生產的看法之后,適當適時提點6S的要求,接受起來就容易多了。
因此完全可以把6S融入流程改進中,這樣可以大大縮短精益生產推進的周期,更快的體現精益生產效果。
當然,從6S開始,對于咨詢公司是有利的,因為這樣可以延長項目周期,多收一點咨詢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