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質量管理方法應該由質量管理技術做支撐,沒有技術,方法論則是空談,想要從本質上解決問題的時候,先要學會專業的知識,質量管理更是如此。
現如今的許多公司對質量管理的認識是比較膚淺的,包括對方法和工具的應用,比如說:出現質量問題后,各部門的對策大多是加強人員培訓、強化考核、完善巡檢或自互檢,并沒有深入到質量管理本身。那么,如何深入到質量管理本身呢?首先應該講究正確的方法。
質量管理有很多種方法,美國的質量管理專家朱蘭曾經提出質量管理的三部曲: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改善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質量管理首先要進行策劃,有些管理人員認為做好質量管理就是讓自己的下屬按部就班的做好工作,不出問題,其實這種理解是片面的。質量策劃是質量管理的綱領,作為一個企業或部門,首先要進行策劃,提出自己的質量目標和質量戰略或戰術;而質量目標提出的過程是一個自我評價的過程,即要找到自己的位置,要知道自己內部不同個體之間和不同時間段質量水平的差異,要清楚同行業的水平和自身的優勢和劣勢,要有與同行業橫向對比和自身的縱向比較,要策劃自己的短期目標和中長期目標,要分解自己的質量目標,要形成對質量目標細化指標的有效支撐。提出質量戰略是對過程的審核和對流程的審視,要充分的探討,廣泛的征取意見,最終要形成系統的體系化的對業務和管理流程的策劃。
說起質量控制首先有一個前提,即標準。沒有標準的控制談不上控制,頂多是規范;質量控制要有對標準的評價和定期審核,要有點檢,要關注操作困難的地方,要關注變化的地方,要關注執行結果的一致性;要有定期的分析和糾偏措施,對于過程控制,要使用統計的方法,要進行抽樣控制,要進行測量,把定量測量和定性控制相結合,要使用控制圖進行預防,要關注過程能力的變化。
質量改善是推動質量進步的動力,因為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沒有質量改進的質量管理必然要落后。質量改善首先要選擇改善的對象,要知道改善期待的結果,要測量這個結果并對出現這個結果的過程進行分析,找出影響的因素進行改善。質量改善要時刻關注變化,要清楚不同時間段的差異,不同設備和操作者之間的差異,不同工作方法和工藝參數的差異,要找到最好的并不斷保持。要有關鍵點或瓶頸的突破,要清楚平均水平和最好水平的差異,必要時要進行系統的全方位的變革。
質量管理方法應該由質量管理技術做支撐,沒有技術,方法論則是空談,想要從本質上解決問題的時候,先要學會專業的知識,質量管理更是如此。質量管理是實際和理論的一種結合,我們要學會將實際問題轉成統計問題和統計方案,最后轉成實際的解決方案,使問題得到真正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