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跟人談到5S標準化管理時都很郁悶,感覺很難找到能夠理解的對象。因為溝通過10個人,基本上10個人全都認為所謂標準化就是SOP:“我們一直都有在做SOP”“我們所有作業員的操作都是標準化的”。有稍微深入一點的“我們都是按照ISO或TS體系建立的標準化管理模式”而且其中不乏相當工廠背景的所謂專業人士。
其實標準化的管理適用于任何管理,包括企業運營、制造管理等。標準化的目的是為了確保質量與效率而進行的規范并進行充分的培訓與監督。其主要作用是將經驗與技術進行沉淀,在組織內構建知識框架,以避免員工離職、離崗時產生的不穩定。
標準化管理可以分為幾個層次:
1、作業層次
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操作層次的標準化;這點比較通俗易懂,制造行業出來的都清楚;但其實該層次延伸出來的可以是目視管理的標準化、信息管理的標準化、格式管理的標準化等等。
2、流程層次題
其實在作業層次也有部分涉及到,但是流程層次運用效果較為明顯的則是各個組織/部門之間的溝通合作的流程。其實IE工業工程里面的其中一個模塊就是調配IE,其實就是流程的規劃。如果將規劃后的流程進行程序化,并在操作過程中設計相扣,那么這就是流程的標準化。
3、思維模式與行為模式層次
一個人在面對出現的問題,其分析的思維模式決定著其行為模式;一旦一個人的思維模式養成習慣性定式,那么行為模式也往往固定。我想這就是為什么諸葛亮老是能夠算中對手的招數吧。如果通過對類似問題的反復訓練或要求,逼迫下屬培養某種或某幾種思維模式,那么如果能夠固定,這就是思維與行為模式的標準化。
所以一個組織、一個團隊的管理如果不通過標準化的模式去管理,那么有兩種結果:一種是以該部門領導的管理魅力來推動組織運轉,好雖好,但是離開該領導則失去了團隊活力與靈魂,況且找到一位合適的優秀領導人還真的非常不容易;另一種是組織無序管理狀態,員工工作壓力可能不大,但天天都像個救火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