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中的一個重大內容,就是財務管理。什么是財務管理?粗略地說,財務管理就是管錢。稍微細致地分析一下:錢進來,就是收入;錢出去,便為支出;錢進錢出形成的差額,不是利潤就是虧損。這樣來看,財務管理就是管錢的收支、利潤或虧損。由于收入總是越多越好,支出則是越少越妙,最好是利潤很大,完全沒有虧損,因此,財務管理的目標,必定就是“增收節支,利潤為王,避免虧損”。其中“利潤為王”是管理的核心目標。
雖然說,每家公司的財務管理目標都是利潤最大化,不過,觀察表明,在同樣的目標下,不同公司的財務管理理念是不盡相同的。鑒于理念常常是潛在的文化力量,它會影響甚至于左右公司的管理實踐,認識清楚財務管理的不同理念,積極地張揚先進理念,對于公司當下的經營和未來的發展,是有特殊治理價值的。一些成功的公司治理者,就常常將先進的財務管理理念放在口頭上,反反復復地強調。他們深知,這些理念在實際治理中的作用是能量十足的。
通常而言,由于財務管理涉及“收入”“支出”兩個方面,“利潤為王”的目標就會有“增收為主”或“節支為主”的財務管理選擇。在公司里,我們時常聽到這樣的說法,“不要在乎這點成本,要看到由它帶來的可觀收入”;“不能有這樣大的開支,那會使我們出現虧損”——前者顯然是“增收理念”下的決斷,后者則是“節支理念”下的勸說??梢?,不同的管理選擇,一定是源自不同的財務管理理念的。那么,究竟什么樣的財務管理理念才算得上是先進的呢?
公司在一定的意義上講,就是利潤的別名,因為沒有利潤,公司就無法生存下去。所以,賺錢是公司的硬道理,“增收” 也便天然地構造出了財務管理的第一要則。然而,“增收”的前提,是要有資源的投入,如人工、材料、機器折舊、市場營銷等等,也就是要耗費成本。當成本耗費過大,增加的收入無法覆蓋成本時,利潤就形成不了。由此,“增收”其實潛含了一個同時必須有的“ 控制成本” 的要求。在這個視角上看,財務管理的第一要則是建立在成本管理基礎上的?!霸鍪铡钡睦砟钕冗M與否,就在于它是不是有成本約束的內涵存在。如果有,那就是先進的,值得大加張揚。相反,“增收”就只有“增加毛收入” 的概念,并不是積極的,更不具有利潤屬性。這樣的理念,當然不值得鼓噪。
與此相類似,“節支”也是一個不應當只做單向考慮的管理做法。如果僅僅是為了“控制成本” 而減少支出,并不將支出緊密地聯系“增加收入”或“帶來利潤”,那么,這樣的“節支”安排,也就說不上有多么先進的理念支撐—— “節支”或許真實地減少了成本,但可能使公司失去某種發展機會、客戶群體或市場份額,結果是利潤的獲取很不理想。先進的“節支” 理念,無疑應當包括有不影響“增收”或更有利于“增收”意味的,純粹為“節支”而減少成本的理念必須拋棄。
觀察注意到,在實際的公司治理中,許多公司存在單向“增收”或“節支”的理念與操作實踐。為什么會是如此呢?難道人們理解不了“利潤為王”的公司治理目標?
將多個公司案例進行歸類研究后發現,主要有這樣幾種情況。一種是“增收”等于“增加利潤” 的情況。當市場銷售空間較大,而公司固定成本總量缺乏彈性時,公司的“節支”就不只是難以實現,而且完全沒有必要。這是因為,依托這樣的固定成本進行“增收”,就是創造利潤的代名詞。換言之,治理者在這樣的情況下提倡并依靠“增收”,也就是將基本穩定的固定成本總量,通過擴大銷售分攤到更多的銷售額上去,降低單位銷售的固定成本,獲取更多的利潤。民間有“一個人看一頭牛,也可以看兩頭?!钡恼f法,“一個人”作為固定成本總量是沒有再減少可能的;但增加“看兩頭?!焙?,每頭牛就只耗費了“半個人”的成本。民間的經濟智慧和公司財務管理的理念與做法,完全相通。
另一種是“節支”等于“增加利潤”的情況。當市場銷售總額和總收入相對固定,而公司成本存在一定彈性時,“節支”就是利潤的主要來源了。這種情況在現實中,是非常容易看到的。相當多的公司由于產品或服務的銷售市場飽和,價格相對平穩,銷售總額變化不大,任何試圖“增收”的努力,不過是徒增成本或自我壓價而已。也就是說,這時非壓縮成本不能產生足夠量的利潤,“節支”便是自然而然或說不得已的選擇。我們時常聽到的“內部挖潛”等說法,從財務管理的視角,就是節約開支,以達到實現公司利潤的目標。
顯而易見,這樣兩種單向的“增收”或“節支”做法,都是值得肯定的,相應的理念也是積極的。這也就是為什么許多公司的治理者會推崇這樣的理念,并付諸實踐的主要原因。但是,必須看到,這樣兩種情況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公司發展到某種階段遇到的情況,盡管單向的理念是積極的,并且做法無可厚非,卻稱不得是“先進的”。問題的關鍵在于,治理者很容易將這樣的“階段理念”轉化為習慣性思維,在公司發展的所有階段上,“執著于”單向的看法。一旦這種習慣思維轉化為公司的治理實踐,那么,公司財務管理的大目標就很容易受到負面的影響,嚴重時甚至偏離大的方向。
鑒于此,財務管理的先進理念,是指“增收”和“節支”時刻不分地進行綜合考慮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果實。雖然說,在公司發展的某些階段上,我們可以以“增收” 或是“節支”單向地作為主要考慮,工作安排也有必要有所側重,但切不可忘記了“利潤為王”目標下,我們還有另外一個方面必須予以重視。事實上,那些時刻將“增收”和“節支”結合起來考慮并運作的公司,不論在何種情況下,大多能夠立于不敗之地。
觀察表明,當市場空間很大,人們普遍將“增收”作為主要管理理念和做法時,“節支”的思維很容易被忽略,當然更談不到相應的財務管理安排了。跟蹤一些案例發現,如果一家公司在這種情況下,還秉持“節支”的理念和做法,那么,它通常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和創新力,也就具有非凡的生存能量和發展未來。細究個中原因,在于這種情況下“節支”的理念尚存,說明公司的治理者具備從未消退過的長期發展觀,財務管理并不會因市場一時的熱潮而盲目冒進,不計成本或不精細考慮成本地在市場沖鋒陷陣,結果,公司不只是贏得當下的市場份額,還必定為后續可能出現的發展困難,做好了觀念上和財務上的準備。在某種意義上講,這樣的公司是無往而不勝的。
同樣,當市場相對飽和,公司不得不采取“節支”來獲取利潤時,治理者不只是精細于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仍然有著“增收”的強烈愿望,這樣的公司,常常是極富創新精神的;即使是遭遇了危機,也易于走出困境,率先贏得新的發展天地。一般而言,市場相對飽和對于公司生存和發展的挑戰是巨大的,“節支”的財務管理理念和做法,通常只能保證一定時間段里公司的基本生存,卻無法支持公司未來的發展。在這樣的格局中,很多公司消極應對,縮減人員、產量是主要做法,試圖以“節支”來渡過難關。只有那些視野從來就沒有放棄過積極“增收”的公司,一邊做著適度的“節支”安排,一邊立足于新市場機會的發現,加大自身產品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打開新的“增收”途徑。在世界范圍內,看看那些在經濟和金融危機時這種類型公司強大的生存力,你會體會到先進的財務管理理念,具有多么大的抵抗危機的力量。
綜合起來看,公司治理的目標是利潤。因此,賺錢是重要的,省錢也是重要的。如果一家公司任何時候都能夠做到“既賺錢,又省錢”,那一定是有最先進的財務管理理念支撐的。記住這一點很重要,在財務管理上,賺錢是本事,省錢也是本事;如果能將賺錢和省錢時時刻刻結合起來,那是最大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