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最早賣過減肥藥,美的還做過瓶蓋,企業最初的產業選擇極具偶然性,一旦抓住一個機會就活了下來。然而當前已不是滿地機會的階段了。
嘉賓(郭偉:華夏基石集團副總裁兼華夏基石人才發展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明:華夏基石集團副總裁;王智敏:華夏基石集團高級合伙人;曹朝霞:華夏基石集團市場推廣總監;主持人:陳明 )
主持人:根據實際考察和研究,我們把企業的發展過程分為5個階段:創業階段、機會成長階段、戰略成長(系統成長)階段、分蘗成長階段、整合成長階段。據統計,2017年中國只有27家民營企業做到了千億級,這說明做到千億級企業難度很大,一方面是產業機會有多大,另一方面企業本身能否突破自己。我們觀察,民營企業其實最需要幫助的就是如何實現從機會成長到戰略成長。那么,怎么完成這一轉型,使“小舢板”成為“大帆船”呢?
先來看兩個例子:一個是華為,華為早期成立的時候,并沒有想清楚到底做什么,據說賣過減肥藥等,什么都做,有一次任正非出差偶爾遇到了中國電信遼寧分公司的一個處長,這個處長建議他賣交換機,從此華為進入了電信行業。另一個是美的,美的創業時是做瓶蓋的,后來因為偶然的機會才進入家電領域??梢?,中國的民營企業最初的產業選擇極具偶然性,一旦抓住一個機會就活了下來。機會成長型企業有哪些普遍特征,我們從這個地方談起吧。
王智敏:從我接觸到的一些企業來看,機會成長型企業的第一個特征是:依賴機會,缺乏管理。
曾經有一家規模很大的房地產公司,在房地產行業特別容易賺錢的時候,這家公司也賺了很多錢,但是,他們沒有走像萬科那樣的產品化、標準化道路,而是把早期房地產行業中的“關系導向”發揮到了極致。因為拿地成本低,所以隨行就市無論什么價格賣出去都很賺錢,至于成本的核算、精細化管理這些都是“黑盒子”。
第二個特征是:業務繁雜,什么都做。
除了房地產業務,這家公司的業務特別繁雜,可以說什么都有跟房地產沾邊兒的幾乎都有;還有跟房地產完全不相關的,比如礦業、醫藥,等等。這個老板本身的個性屬于機會偏好型,看見機會不抓,心里就很難受;或者說只看見這個機會背后的巨大利益,對其他的邊界條件考慮得非常少。這樣一來,后面就會面臨很大的問題。
比如,與政府合作小城鎮開發,后面才發現對資金的需求預計遠遠不足,而且由于太過依賴政府關系,政府領導一換屆,許多原來許諾的條件都不能兌現,從而讓自己陷入了泥潭。同樣,與國企合作開發煤炭、礦山時,前期看到的全是機會,但后期卻發現資金的需求遠遠不是自己能夠滿足的,再想脫手,已經找不到合適的接盤人了。
第三個特征是:人治為主,決策失衡。
這家企業的內部決策基本上以老板個人的意志為導向。應該說,這家企業就是以人治為主,再加上老板對機會的渴求和偏好,形成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早期他能把企業做得收入和盈利都很高,這得益于他對機會的敏感;另一方面,攤子鋪大了,進入了太多自己不熟悉的行業會造成后面一系列的問題。
可能很多機會成長型企業都跟老板的個人偏好有關系,有些人天生愛冒險,更希望做一些短平快、來錢快的事情,覺得積累核心能力、做精細管理太累,不愿意做這些工作,因為市場上的機會太多了。
主持人:我補充兩點。第一,從中國企業發展的背景來看,早期的機會特別多,看到了機會,就搞這個、搞那個,都是這么干的。我曾經問過美的老板何享健先生一個問題,中國的企業為什么搞這么多的多元化、投這么多東西,似乎也沒有經過論證,拍腦袋就干了,您對這個事情是怎么看的?何老板說,中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短缺經濟一下子放開,機會太多了,不管什么東西生產出來就能賣,不管干什么就能賺錢。第二,企業在機會期的特點是“點”的突破。哪怕是老板本人,抓住了一個定單,或者抓住了一個關鍵的生產要素,就跳出來自己做,搞代理,并且抓住大趨勢的市場,比如房地產商抓住了土地這個生產要素。很多企業創業時就是靠老板抓住了這樣一個點,尤其是廣東的企業,它們大多是市場性企業,老板一開始是做營銷的,看到市場太大了、機會太多了,就出來自己做。在當時的條件下,如果一開始就靠專業化、精細化運作,很多企業都活不下來,因為生意太好做了,哪怕產品的質量差一點,只要生產出來就能賣得掉。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機會成長型。
郭偉:大家對機會成長型企業的感觸基本上比較一致,我從組織特征的角度來談一點理解。
第一,機會成長型企業跟規模沒有關系。
一家企業并不是說上了十億、百億以后,就進入戰略成長階段了,不是自然過渡的。這個過渡一定是突變過程,不是漸變過程。我見到太多的企業做到了四五十億、近百億的規模,但依然處于機會成長階段,甚至出現了基于戰略的機會成長。它們通常的做法是,因為需要戰略來凝聚團隊、指明方向,所以名義上擺出一副戰略選擇的樣子,但每個戰略不要說堅持一年,每半年甚至3個月都在變,比如,有的公司今天將A產業列為戰略支柱性產業,可能僅僅過了3天,就從這個產業退出了,不做了。這是機會成長型企業的典型特征,與規模無關,與組織特征有關系。
第二,機會成長型企業始終沒有處于組織狀態當中。
什么叫組織狀態?就是有特定的目標、特定的結構,在特定的目標和結構之下,處于特定的激活狀態。機會成長型企業有特定的激活狀態嗎?也有,一般核心團隊挺激動,很有激情,但是其他的團隊成員始終不是處于有機的組織狀態。這是機會成長企業帶來的必然特點,從表象上始終處于非組織狀態。
第三,機會成長型企業的的戰略、團隊、組織之間互為因果。
什么意思?就是團隊成員大多表現為“關系型”、“草莽型”的,做市場就是搞關系,哪里有錢往哪里撲;戰略意識淡薄,專業性不突出。恰恰是這樣一波人,恰好處于那樣一個錢太好掙、機會太多的時代,所以大家就不斷去尋找新的機會。2002年左右,在國內做生產管理咨詢的地位是很低下的。做戰略(咨詢)的瞧不起做組織的、做組織的瞧不起做人力資源的、做人力資源的瞧不起做生產管理的。因為當時生產管理方法沒有到精細化的程度,企業的想法是:為什么我要放著毛利率三五十、一二百的東西不做,而做生產管理這個東西呢?所以做營銷的人很吃香,做生產的人受鄙視,哪個公司的生產總監都不受待見,雖然生產很重要。這就直接導致團隊成員是“草莽型”,一旦出現產業損失也總能給出一個“戰略”解釋。企業有時候看起來好像屬于戰略狀態,但戰略總在變,這種企業其實也是機會導向型。
第四,機會成長型企業之所以具有這些特征,客觀環境是市場機會多,主觀因素是企業家耐力不足。青島啤酒的老總講過,說青啤最偉大的是幾十年如一日就做一杯啤酒,還寫了一本書叫《一杯滄?!?。當然,如果從體制角度來講,作為國企的青啤轉行業可能很難;但從企業家角度來講,青啤如果想搞一個別的什么東西,有的是資源,有的是機會,但他們堅持只做“一杯啤酒”,體現出企業家的戰略定力和耐力。
郭偉:機會成長型企業之所以要成長為戰略成長型的企業,理由很簡單:因為機會成長型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差,成規模發展的可能性也太差。這就好比買股票,想著每天都能買到漲停板的人,經營業績一定不好;真正好的人一定是保持細水長流,持續穩定經營,才能笑到最后。
其實說到本質上,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取決于企業家的志向。做一個生意,做一個企業,做一個事業,這是完全不同的價值取向。我們不能說做生意的人不好,做生意就是買賤賣貴,但如果真想做好一個企業、一個事業,肯定要把公司帶到戰略成長的階段。
主持人:隨著大市場的形成,市場競爭的加劇,競爭越來越激烈了,企業必須要專業化,如果沒有專業化,還是靠過去的方式,就很難生存下去。
曹朝霞:市場環境變了,要求企業必須進入到戰略成長階段。
現在已經不是滿地是機會的階段了,即使有這個機會,一開始也要有戰略意圖。不像30年前,搞一個東西賣就行了。為什么企業要孵化?因為一開始就得是高規格的狀態。此外,對規模的要求也大了,現在小規模企業很難成功,一開始就要求是大規模企業。
主持人:小米強調“首戰即決戰”,一上來就要贏,不然的話,可能就沒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