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種種跡象表明,奔向小康的中國已全面進入“能量時代”。對企業培訓而言,需要形成“以化代訓”的新思路。以化代訓意味著培訓工作必須從“心”開始,內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啟發個體和組織的自我發現、認知覺醒及包容接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踏準時代的節拍。
“化”的原因:五個“變”
“以化代訓”之所以會成為企業在能量時代的必然選擇,主要基于五個方面的轉變。
“以化代訓”的根本原因:五大轉變
就業目的
每個人的就業目的都會經歷三個版本的迭代。首先是養家糊口,我們渴望擁有一份穩定且較為豐厚的收入,可以為妻兒老小帶去衣食無憂的生活;這一目標實現后,我們就會邁進2.0版本,即自我證明——我們希望所從事的職業是體面的,以此印證個體價值;到了第三階段,我們開始尋求自我實現,愈發懂得工作只是一種手段,從中發掘更好的自己,才是終極目的。
雇傭標的
與此同時,企業雇傭標的也經歷了雇手、雇腦、雇心的三級進階。最初,企業對員工的要求僅僅是“能干活”,隨叫隨到、手腳麻利;緊接著,“績效至上”的時代來臨,員工必須貢獻智商,拿出業績;最后也是最高級的狀態,即“走心”——此時,企業需要的是戰略合作伙伴,對員工的要求也隨之上升為“全情投入,與公司攜手奮斗”。
領導素質
就業目的和雇傭標的的進化,要求領導者素質必須同步提升。在第一階段,好領導只要“能干、會示范”即可;第二階段上升為善于激勵團隊、鼓舞斗志;到第三階段,領導需要轉變為教練或發現者,必須擅長捕捉員工的天賦,并能夠喚醒他們的內在潛力與熱情,真誠地幫助員工成長。
培訓方式
培訓方式的改變顯而易見,由最傳統的填鴨/馴獸式,進階為互動/運動式,進而再次上升為教練/催化式,真正實現與企業戰略和個體成長相結合。
培訓成果
不同的培訓方式必然產生各異的成果。過去,學員接受培訓后往往帶回厚厚的培訓筆記,最終大都將其束之高閣。隨后,整體情況有所改善,課堂理論逐漸被應用于工作實踐,形成具體的解決方案。如今,培訓成果開始外顯為團隊狀態的優化和提升,其效用更加持久。
“化”的內涵:三“重”
過去,企業對于培訓效果的期待,基本集中在“得到正確結論、拿出優秀方案、成果豐碩、學會新知、知道應該怎樣做”。然而,能量時代的關注點,從有形的成果轉向了無形的人心。
這實則提醒我們:比正確更寶貴的是共識,比優秀更寶貴的是擁有,比成果更寶貴的是狀態,比學會更寶貴的是發現,比應該更寶貴的是愿意。雙方最主要而明顯的差異有三點。
從清晰/絕對到模糊/相對
傳統培訓致力于尋找清晰而絕對的標準答案,堅持非此即彼、非是即非。以化代訓則強調“發現”而非“學會”,追求的是個體在過程中發現更好的自己,以及團隊在現階段達成共識?;诖?,以化代訓對學員和催化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學員應當“重在自我”;催化師則要“行至無我”,不斷創造出能夠讓學員自我發現的場景。
從關注表現到關注發心
傳統培訓關注個體表現,講求先后、優劣、高下之分。以化代訓關注的是發心,從管理“行為”到管理“起心動念”,即“重在覺知”,發心不同將直接導致行為的差異。
從關注成果到關注關系
傳統培訓關注成果的好壞成敗、豐欠盈虧。以化代訓則關注長遠關系和整體戰略,主張每個成果只是長鏈條中的單一環節,要求學員面對任何結果都能“重在接納”。
“化”的方法:三“從”一“?!?/p>
關于以化代訓的做法,簡而言之可以歸納為四點。
從制高點到管道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將制高點轉化為管道。對一個團隊而言,最嚴重的問題莫過于領導者成了制高點,這時也許整個團隊的效率很高,但相應地,風險也會很大。六度空間理論認為,地球上任何兩個陌生人之間,只需要不超過六個中間人,就能夠認識彼此。
在以化代訓時代也是如此,每個人都要成為連結周遭的“管道”,促使整個企業、整個團隊形成有機的同心圓,互相激發、互相催化。
從自我證明到知行合一
我們在做高管培訓項目設計時,需要著重思考如何幫助學員從自我證明轉變為知行合一?!爸辈⒎恰爸馈?,而是“良知”,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道德感、判斷力和價值觀。有時,團隊完全知道正確做法,為什么卻不選擇那樣做?我們必須剖析并化解這一現象背后的心智模式障礙,才能真正帶來行為和結果的改變。
從懂事到懂人
正如之前提到,傳統培訓關注結果,即“懂事”;但事實上,“懂人”才是成敗的關鍵。所以,要想真正做到以化代訓,就必須更多地關注關系、關注個體,而不必過分在意當下的得失。
保持覺察
最后,隨時保持自我覺察,可以讓我們從不知不覺、后知后覺,轉變為當知當覺,甚至是先知先覺。這同樣是實現以化代訓的重要一環。
落地案例:中化的四誠工作法
中化集團作為世界500強企業,擁有化工、農業、能源、地產、金融五大板塊。2016年底,中化決定重構管理體系、重塑授權受控,由運營管控企業向戰略管控企業轉型。
2017年第一季度是總部權限下放期、事業部組建期、管理權限承接期“三期疊加”的特殊階段,而在前兩個月的運轉中,已經顯露出各種問題:團隊融合中摩擦不斷、新班子成員之間彼此不適應、各事業部進展不統一、信任互賞和共識氛圍難以達成……
為此,集團董事長寧高寧作為總教練,親自發起并實施了“中化四誠相識高層領導力研討項目”,旨在促進領軍人物的自我覺察和及時反思,增強新班子協同增效的意識和能力,后被定義為“中化四誠工作法”。
“四誠相識”寓意坦誠、真誠、熱誠、赤誠,分別對應找問題、查原因、破障礙、達使命四步。在這里,從“編、導、演”三方面來剖析其設計和實施的法門。
編:厘清“要什么”
“高管領導力”是一個難度極高的課題領域。以什么為標靶去切入?以什么為媒介去演練?又以什么為標準去衡量?最關鍵的是,以什么形式去實現?挑戰非常大。這時,“厘清要什么”對項目成敗的決定性意義就顯現出來了。
通過剖析企業現階段呈現的表征,我們診斷出問題主要癥結在于領導班子欠缺自省意識和領導素質,從而明確了項目三大核心目標——融合團隊、達成共識和提升領導力,以及三大主題詞——反思、坦誠和協同。在此基礎上,以中化“七項領導力數據模型”為依據,設計出虛實結合、公私兼顧、明暗雙線聯動的教學模型。
導:砸實“怎么做”
這一階段的做法主要分為三類,一是需求訪談,二是先導培訓,三是催化引導。
需求訪談
在項目前期,需要與公司領導進行大量的深入交流,就他們的需求、目標等,達成高度一致的共識。
先導培訓
為最重要的兩類項目參與者提供先導培訓,一是公司領導,二是人力資源領導。
催化引導
這是項目的實施重點。過程中,為參與者設計很多彼此連接,引導他們發掘多維的自己與同伴,不再局限于單一的觀察視角。
比如,強調“去署名權”,引導參與者專注于觀點的本質,而不去在意觀點由誰提出;還會訓練參與者主動挑戰他人觀點,幫助他們習慣于發表和接納異見,并將異見視為學習機會。
演:出手“做到家”
職業經理人必須看懂“劇本”、了解自己的角色,然后真誠“入戲”,演好角色。當我作為戰略研討引導師出場時,在項目中塑造的每一種個人形象,其實都是為營造研討氛圍而服務的。例如:
小處迷糊 為的是給參與者創造輕松愉悅、勇于探索的研討狀態,讓大家發言時不再謹小慎微。
不講原則 用我的“不講理”強調“反求諸己”的重要性——當參與者遇到難題時,應首先從自身找原因、想對策,而不是一味抱怨、推卸責任、強調客觀因素。
常唱反調 當有人帶頭發表不同意見時,更容易激發出多角度的觀點碰撞,營造出一種平等、開放的交流環境。
培訓的功能和價值都是無限的,如果說有什么局限的話,那就是作業者的能力和想象力。內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作為能量時代的培訓工作者,我們只有形成“以化代訓”的新思路,一切工作從“心”開始,才能真正把企業培訓做到知行合一、神形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