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流行“斜杠青年”,很多年輕人熱衷于把日程安排得很滿。就像往枕頭里塞棉絮,直到塞不下為止。
他們精力旺盛,愛給自己做加法。一件事不夠做兩件,兩件事不夠做三件。想學烹飪、想學西班牙語、想旅游、想學小提琴、想學油畫、想嘗試極限運動……
什么都想做的結果就是:什么也做不好,也做不精。
前不久,一位應屆畢業生告訴我,他一天的日程安排是這樣的:
上午在一家雜志社做兼職編輯,下午報班學日語,傍晚在圖書館看書整理筆記,晚上在家錄自己的電臺節目,還要運營著自己的公眾號,所以他幾乎每天折騰到深夜... ...起初他很享受這樣的生活狀態,但之后,焦慮逐漸產生。
在咨詢我的時候,他提出了2點焦慮:
第一點是注意力潰散。
他最近總是做一件事的同時想著另一件事,比如他常常在雜志社背日語單詞,在日語課上想著晚上的電臺節目。工作無法保持專注,總會被各種事情打斷。
第二點是感覺自己做了很多事,但一件都沒做好,心累。
在雜志社里,他沒有學到作為編輯的核心能力,大部分時間都消耗在日常事務性工作上;日語N3到現在還沒過,水平停滯不前;公眾號的運營難以維系,粉絲數始終徘徊在3500左右。
這其實就是過度增設目標所導致的結果——大量目標長期堆積,沒有有效推進,反而形成負累。越是疲憊,越是無力完成目標,形成惡性循環。
最后,我給出的建議是:每天完成最重要的一件事即可,并且適當削減目標。
1
認真做好一件事
比什么都重要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加里·凱勒的暢銷著作,其中的核心思想是:
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面面俱到的結果只能是精疲力竭。我們要化繁為簡,縮小目標,專注于一處。
假設一個人一天要解決“ABCDE”5件事。在開始做事前,要排好優先級,提取出“關鍵任務A”,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它。
解決“關鍵任務A”,就像推倒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其余的BCDE諸問題,也會自動迎刃而解。這件事,就是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
如果不這樣做,我們可能會面對如此窘境:花費大量時間在意義不大的任務上,而沒有預留足夠的時間給關鍵性任務。這就是抓出“關鍵任務A”的意義所在。
另外,你還需明白3點:
你清單上的很多事情,沒那么重要
如何測試一個任務對你來說重不重要?你就這樣問自己,如果把它延后1~2天做,是否會受影響?如果不受影響,那就不是重要任務。
“每件事都很重要”,絕對是一個幻覺。很多事情該放就放,該緩就緩。
李笑來說過,他有個習慣,白天手機基本靜音。每隔2小時看一次,發現是重要來電,才會回電話。因為他深信,世界上十萬火急的事情,少之又少。如果因為一通電話而打擾工作,是最得不償失的。
你要有分析任務的能力
一般來說,任務本身有其各自的屬性,可以分為四類:
有趣而有用的任務
無趣而有用的任務(遞交材料)
有趣而無用的任務(同學聚會)
無趣而無用的任務
最重要的一個指標是:有用。什么是有用?我的定義是:能夠產生實際效益并且推進計劃進程。
人類的本能是接近有趣的,排斥乏味的。但在任務面前,要務必清醒地意識到:從效益上來說,做一件有用的事,要勝過做N件無用的事。
你不太可能同時處理多件事
有一項國外的調查研究顯示,企業員工平均每11分鐘就要被打斷一次;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在了從干擾中恢復工作狀態的過程中。
沉浸式工作,才能將工作最大程度地做好。
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在同一時刻只能有一個注意焦點。而注意焦點的頻繁切換,會導致工作效率的大幅度下降。這也是我為何鼓勵“單線操作”,而非“多線程操作”。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教授曾提出過一個理念:“Flow”,中文翻譯是“心流”:
當人們完全沉浸于某項活動中時,就會喪失時間感。在這種狀態下,人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步行動和想法都與前者流暢銜接在一起。這種“流暢的銜接”決定了高質量的產出。
2
高速成長的秘密
是偏執于一個目標
那位畢業生的第二點焦慮,是感覺自己做了很多事,但一件都沒做好。你看,他在雜志社當編輯,也是日語學習者,做電臺節目,也自己運營原創公眾號??瓷先ズ莒趴?,但真正做好的,并沒有。
這也就是“斜杠青年”現象所帶來的“斜杠怪圈”:用標簽包裝自己,卻無力深耕。因此,遍地都是三腳貓,但行家碰不上幾個。
多年前我也在猶豫,是該老老實實深耕于一個領域,還是成為一個酷炫的斜杠青年?,F在我有了答案,那就是前者。
Silktide的創始人Oliver Emberton曾經在quora上有一個精彩的回答,關于解答“究竟該選擇做好一件事,還是同時做很多件事”。他說,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裝滿蜜蜂的沙灘球,數百種不同的力量讓我們前往不同的方向。
欲望推著我們走,但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絕不甘心于做一件事。
于是,大部分人的欲望在無休止地沖突,永遠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實現,結果就是沒有能力去戰勝面對的困難。太多的欲望和想法堆積在一起,產生不同的方向,導致這個球最終哪里也去不了。
所以你應該怎么辦?你只能把其它一切都放在一邊,變成一個大黃蜂,朝一個方向努力,你會移動地非常非???。
這也就是Oliver Emberton得出的結論:認真做好一件事,朝一個目標邁進。
正如下圖中的公式:你的能力是分子,但目標數是分母。對你最終成就影響更大的不是能力,反而是你的目標數。專一的人能更快更猛地抵達目標。
偏執狂只專注于一個目標,這大概是最終成功的策略。
這是一個從每個成功人士身上都能發現的模式,無論愛迪生還是愛因斯坦。當你能連續地專注于一個目標時,你的成就就能取得它們理論上的極限。
如果你想要實現大的目標,必須拒絕其它的小目標。我知道,這的確不容易。但每個人為了得到,都要學會放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