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年前跟一個企業培訓負責人路邊烤串喝啤酒,烤串還沒上來,對方就拋過來一個這樣的話題:你覺得培訓有用嗎?對方是個從業年限比我還要多的前輩,付錢請我們的培訓師去做銷售培訓,還沒等我回答,就大談特談起培訓無用論來,我反問既知無用,緣何要勞動那么多人還要付錢給我們來講課,客戶娓娓道來:無用之用的三用:1、讓員工覺得老板重視他,培養員工主人翁意識;2、讓老師講老板不方便講的話,比如離開公司你什么也不是;3、借培訓之機鑒別哪個值得重用,哪個需要開除。
時隔多年,回想來時路,早已磨滅了教育興國培訓興企的幻想,上接戰略下接績效之難能,為培訓而培訓之形式主義,互聯網崛起之對培訓行業的沖擊,培訓行業之勢微,讓我終于鼓起勇氣重新審視培訓價值之無能為力,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我們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我們的學員愛學習嗎?我們的員工會學習嗎?否則內容為王緣何談起呢?
人才培養中有個1、2、7法則,講的是員工能力培養10%靠培訓,20%靠人際交往中的提升,70%靠工作中的歷練。也就是說每年那么多的培訓投入,并不及非正式學習產生的效果,而10%的正式學習又有多少進行了轉化呢?培訓是以企業績效提升為目標的,這個目標與員工學習目標一致嗎?上下協同嗎?上接戰略下接績效,考慮員工職業規劃愿景了嗎?考慮員工學習意愿了嗎?考慮員工學習能力了嗎?答案是沒有或極少。當員工沒有學習意愿學習能力,當把培訓當做企業福利而員工不買賬的互聯網時代,當有更多的在線的個性化學習內容更方便地呈現在員工面前時,我們的傳統培訓還有這10%的價值嗎?
再追根溯源,員工為什么不愛學習?大部分成年人在上學時代的填鴨式、應試教育中被扼殺了學習天性,職場人有多少能在學習中體會到快樂?沒有快樂,他們能在課堂里堅持多久?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導學員的自我成長之路,教育的藝術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教育的對像是人,培訓的對象是事,教育在于培養人的素質和學習力,培訓在于輸出更匹配的內容,細思極恐!我們的教育做反了,做的更像培訓,而缺乏了教育的鋪墊,再用過往的方式輸入內容,在沒有了高考壓力和學校及家長的管制時,還有多少人能有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沒有這個基礎,企業繼續強迫追求自由快樂的職場人去繼續在痛苦中被動接受學習,便是企業培訓無效的原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信息不發達的農耕時代,受制于信息傳播載體的昂貴和不方便,老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傳播者和權威解釋者,是教學的主體,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與時俱進來看,這三種功能都可以很好地被互聯網取代了。個性化、有趣化、碎片化、社交化的互聯網學習平臺有著傳統老師無法啟及的便利和高效,隨需隨學時代來臨,學習平臺和各種學習內容提供商風起云涌,互聯網對教育或學習紅利的釋放已經開始了,我們的傳統培訓還有多少空間?你學或不學,互聯網都在那里,不離不棄,不驚不喜,如果有一種辦法可以讓員工喜歡上學習,具備了更高效的學習能力,企業還需要自建學習平臺嗎?企業還需要組織培訓嗎?
互聯網對教育培訓及個人學習的紅利,只對有學習意愿和自主學習能力的人釋放,企業亦或個人,你做好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