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創業的人越來越多了,其中許多人都認為自己做的是一門好生意,前途無量。然而,最終的結果卻證明,大多數的生意都失敗了。那么,究竟是商業模式的選擇錯誤,還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呢?
1、90%的創業在一開始就注定失敗
有朋友說,開了幾家店,一直勉強支撐,本來從去年開始有起色了,希望再堅持一年,把其中最好的店做大了,就不怕了,但最終還是倒在了這次的疫情中,只能揮淚轉讓門店。
我不知道拿什么話安慰他,因為從商業模式的角度看,大部分創業者的命運在一開始就已經注定。
決定創業成敗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你是否足夠堅持,足夠有能力,甚至資本的多少、人脈的數量也不是最重要的,你選擇的生意模式才是決定性因素。
有一些生意模式注定會讓所有人都失敗,哪怕是讓馬云來搞。
有一些生意模式成功的關鍵因素你沒有,你的堅持只是讓失敗來得更晚些更慘烈些。
而大部分的生意模式,注定是令人痛苦的,讓置身其中的創業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比如開飯店有一個很頭疼的問題:每隔兩三年就要重新裝修一次。也就是說,你賺的錢相當于一部分還要重新拿出來再投進去,成為固定資產,再變成折舊消耗掉。一旦你停止投入,生意就會壞。
飯店的投資還是小意思,如果你的創業方向是制造業,那賺的錢大部分都要不停地重新投入更新機器設備和廠房。
那么,不需要投資固定資產的輕資產行業呢?
有一些輕資產生意的問題是沒有壁壘,容易遭遇惡性競爭,比如做網店,早期做的人少,到批發市場拿貨,賣掉再給批發商錢,但做的人多了,價格一路往下跌,老板也不肯賒貨給你了。
還有一些輕資產生意有一定的進入壁壘,特別是那些對資質、人脈、行業經驗有很高要求的業務。但這些生意的問題是利潤不穩定。
因為它們往往受制于國家產業政策、消費趨勢、市場供需關系、上下游大客戶等無法控制的外部因素。風口來了,錢拿桶裝都來不及,風口一走,你就剩下一屁股存貨或債務,賺的錢,能留下一小半就不錯了。
還有一些看似藍海的新業務,如果抓住了,那當然是下一個“拼多多”,但問題是,這類生意往往有一個非常短的時間窗口,時間窗口未開,就是注定失敗的生意,時間窗口過了,又變成了紅海生意。就算你剛好碰上時間窗口,只要慢一點,就可能被大公司后發先制人給干掉。
所以說90%的生意從一開始就注定失敗或者痛苦,后面只是慢慢等待命運的審判。
那么剩下的10%好的生意模式有哪些特點呢?
2、現金流、現金流,還是現金流
在思考生意模式時,我們必須排除阿里騰訊這些傳奇式的企業,它們是特例,對普通人有害無益,我們需要找到適合普通人的生意模式:
我總結了三點:
第一,一次性投資之后不需要不停地追加投資,賺的錢可以拿回到自己口袋,也不需要把命運寄托在風險投資人身上。
簡單說,就是不需要自建廠房、不斷升級機器設備、反復裝修、不停投入的工程,也不需要大量人力資源,還有各種完全靠融資的網絡新經濟。
并不是說不能再投資,而是說,投資盡量不要變成變現能力差的固定資產,而是要以材料、存貨等流動資產形式,最好是無形資產,這個后面再說。
第二,營業收入不一定飛速增長,利潤也不一定要高,但一定要穩定。
這就排除了很多周期性太強的生意,比如鋼材貿易、農副產品收購等,這些更適合作為大企業的副業;還有房地產中介等不穩定的生意。
第三,有一定的競爭壁壘,不需要被迫降價競爭;你還得有“毛利決定權”,可以把上游漲價的壓力轉移給下游。
這項排除了幾乎大家都會做的奶茶店、水果店、服裝店、咖啡店,還有高度依賴下游大客戶又沒有核心競爭力的2B服務類企業……
這些條件看似復雜,但其核心就一個衡量指標,要有穩定的、源源不斷的現金流——你辛辛苦苦創業,拿到手的,不是應收賬款、不是各種票據、不是要變成材料的過手錢,而是實實在在、隨時變現的賬面現款。
沒錯,關鍵就是現金流。就算是資本市場,現金流好的生意,哪怕年年賬面虧損,也會獲得好的估值,而現金流不好的生意,盈利高估值低的,比比皆是。
一個人只有創過一次業,才會意識到現金流的重要性遠遠高過利潤。
大家都知道創業最難的是頭一年,難在哪兒呢?難就難在一開始的現金流都是負的。
比如開奶茶店,很多人算賬的方式都是按成熟店的盈利公式:每天的客流*客單價-食材成本-人工成本-其他費用=利潤。
這么一算,只要投下第一筆錢,之后就是源源不斷地回本了
實際上,從新店到熟店,短則半年,長則永遠不可能回本,這段時間,現金流經常是負的,也就是你很可能要不停地往里砸錢。
就像人的呼吸一樣,現金一刻都不能斷,哪怕你下個月會中一百萬大獎,但本周沒有錢了,就是撐不下去。
創業的第一年就像站在懸崖邊的老母雞不停地問自己,不跳下去,你怎么能知道自己是不是一只老鷹呢?
現金流之所以很容易忽視,是因為利潤是按階段算的,比較符合人腦的簡化思維,而現金流是線性的,每一天都是關鍵的一天,如果不是你特別熟悉的行業,想要現金流不斷,只能把所有用錢的地方和時間都估算出來,才能判斷。當然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一般企業經營都要有現金冗余,為的就是現金流不斷。
小微企業在現金流方面有先天的弱勢,但偏偏現金流分配對于小微企業特別不利。行業上下游之間,普遍存在現金流之間的競爭。大企業用拉長付款期和要求預付定金的方法,大量占用上下游中小企業的現金流,提高自己的無風險杠桿率,相應地,小微企業就是“被杠桿”,賺得都是應收款、預付款,放大了經營風險。
所以創業不能光算利潤,沒有哪家小微企業是“虧死的”,都是現金流撐不下去而斷了氣。
可能有人要問了,生意不都是這樣嗎?
確實是有那樣的商業模式的,而且還很常見,那就是——上班!
3、上班是最好的商業模式
綜上所述:
第一,上班是世界上最輕資產的商業模式,成本就是每天上下班的路程,加上同事的交際支出,工資除了社保外,其他都直接進你的口袋。
它的投資就是大部分人都要經歷的16年學習生涯,一次性的投入。至于什么終生學習,其實只是錦上添花。
第二,工資性收入比任何一家大公司的收入都穩定,雖然增速有人快有人慢,還有人長期停滯,可你就算干得一般,公司一般也不會扣你薪水,相比而言,沒有一家企業會在失去下游的客戶后,還能再獲得幾個月生意的補償。
第三,關于競爭壁壘,人跟人不同。確實有人整天擔心被取代,因此不敢跟公司提加薪,但總體而言,現在人力資源不足,大部分有一定技能的人,可挑選的公司還是很多的,只要不是太挑剔,不用擔心找不到工作。比那些一個月找不到客戶就會倒閉的中小企業好太多了。
上班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古代只有官員才有資格上班。雖然現在機會很多,但大部分人的選擇也是上班,正是因為上班才是最好的商業模式。
既然上班的商業模式這么好,那為什么有些人就是不知足,要去創業呢?
因為確實很少有人能夠只通過上班實現人生的價值。一是你想做的事,公司不一定讓你做,二是除了少數能獲得未上市期權的大公司之外,上班族很難通過工作本身實現財務自由。
相對而言,企業賺錢的方法并不只是利潤率高,而是通過加大杠桿和加快周轉這兩個方法,盡可能把一分錢當一塊錢運作。
所以,不是上班的商業模式不好,而是我們沒有把它的能力發揮到極致。
4、在工作中尋找創業的機會
上班跟開公司,這兩種商業模式,最核心的區別在于,公司的利潤大部分都被重新投入到運營中,但上班獲得的收益,大部分都脫離了上班。
所以,上班與經營企業的區別是單利和復利的關系。
那么,如何讓上班也產生復利呢?
最好的方法是像華為那樣的員工股,每年高額分紅再投入,工作與資本雙收益。
除此之外,很多人會想到投資自己,提升能力,當然這是必須的,但作用有限,因為在工作這種商業模式中,個人能力必須附著于“時間”這個核心生產要素上,但時間有一個先天的缺點,就是無法增加,無論你是職場新人,還是CEO,擁有的時間都是相同的。如果通過加班來提高產出,就會影響健康而得不償失。
所以,你不能只投資于個人能力,還要更多地投資人脈關系、行業資源、個人品牌、行業聲望等等,而這些成功的要素,無法只通過工作來獲得回報,你需要拓展工作邊界。
一個主業和副業成本共享的“杠鈴策略”,就是把穩定的工作跟發展空間更廣闊的創業機會結合起來:
比如從事大客戶銷售而經常出差的本職工作,與某些具有同樣特征的個人事業,可以組合成“杠鈴策略”;專業技術人員與行業自媒體大V,可以組合成“杠鈴策略”;專職太太和編劇作家,可以組合成“杠鈴策略”。
工作這個商業模式的最大優點是“穩定的現金流”,創業最大的風險是“現金流不穩定”,所以創業真的不需要賣工作、賣房子、賣車子那么悲壯,最好的方法是把兩者結合起來,在工作中創造創業的機會。
具體怎么搞,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特色,平時多觀察,多發現機會。
但總的原則,別投入太多的固定資產、別反復裝修、別讓上下游占用自己的資金、別貪圖無法變現的高利潤、別雇太多的人力……
大部分的好生意,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平穩的,高利潤和低利潤都維系不了太長的時間,只有保持這種平穩狀態,不出現大的虧損,假以時日,復利的作用會讓你最終實現經營的相對安全,實現個人的財務自由。
所以,別老想著一票干成馬云、馬化騰,創業者最好的命運就是成為一個成功脫離了“低級創業勞動力”和“高級創業大忽悠”的小老板,為自已留下一筆二十年后可以周游世界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