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你的采購目標里有什么指標是和業務直接掛鉤的嗎?
采購老司機:“有??!采購成本節省,優化付款周期,質量表現,準時交貨率,bla bla bla...”
“這些都不算。我是說和業務直接相關的。比如,銷售額、外包供應商的利潤率等等”
采購老司機一臉懵:“我一個采購,這些一看就知道是銷售的指標跟我有啥關系???!”
如果是你,怎么跟這個采購老司機掰扯這個理?
扛不扛某一個業務指標的依據是什么?是相關性和業務需要。
我們來剖析一下這兩個銷售指標跟采購有沒有相關性?
01銷售額
采購會在下面三個階段影響銷售額:
業務競標階段:銷售去客戶那里競標的時候,如果我們的成本不夠有優勢,很有可能會丟掉整個標的或者標的的一部分,比如中的不是一標。而一標的配額可以是60%,二標可能20%都不到了,相應的銷售額差了3倍!
新產品打樣階段:拿到了新產品項目,進入打樣階段,在這個階段如果我們的供應商不夠給力,比如做不到承諾的技術指標,或者打樣出現反復失敗,樣品遲遲無法交付,或者打樣過程中發現成本核算有問題導致進程受阻等等,這些都可能影響公司在客戶心目中的形象,從而不僅影響樣品本身的交付以及量產部分,甚至留下后遺癥——客戶未來不再愿意把新產品授標給你做,因為覺得你搞不定自己的供應商!
訂單履約:銷售進入旺季,訂單不斷,或者突然來了一個大訂單,要求的交貨周期遠遠短于標準的交貨周期,這時候考驗的是供應商的產能規劃和管理能力。如果主力供應商產能規劃很剛性,而采購又找不到有足夠產能的備用供應商,那么眼看到手的“鴨子”可能就要白白的飛走了!
我在GE工作的時候,為了確保關鍵供應商在產能規劃和管理上有一定的靈活度,在我們簽訂的采購合同里都會規定——供應商有能力處理跟預測或者訂單相比,上下浮動25%的產能,這樣做就是為了保證我們的訂單量發生波動時,能夠盡可能的保證業務連續性。
02外包供應商的利潤率
一提到利潤率,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純銷售指標!對于原材料采購來說,原材料成本帶來的節省確實只占利潤的一部分,其他還有生產過程中可能帶來的成本節省,比如說提高產品的合格率,提高單位時間產品的產出,降低運營成本等等。
但是對于外包采購來說(這里僅包括外購成品,不包括外發工序),你的利潤就是銷售價格減去采購價格。所以你的采購價格越低,在銷售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你的利潤就越多。所以外包供應商的利潤率是與采購價格直接正向相關的。
什么是業務需要呢?就是需要你和銷售一起扛起開疆拓土的大旗,共同突破“上線”(銷售額),同時構建你“下線”(成本優化)的護城河。要實現這個目的,就要砸掉部門墻,打破傳統的筒倉(英文叫做silo)。
什么叫傳統的筒倉?就是我們的各個職能部門全部都在自己職能劃定的小圈子里,各有各的績效指標,各干各的事。于是“各家自掃門前雪,無暇他人瓦上霜”的局面就形成了,甚至有的時候就“真刀真槍”地干起來了。就拿銷售和采購來說吧:傳統的銷售更重視“上線” 銷售額;傳統的采購主要對成本負責,影響的是“下線” 利潤。這時候如果來了一個緊急的大訂單,銷售則更在乎能交多少貨?而采購會更關注能節省多少錢?如果供應商不得不通過加班加點,甚至臨時招人來趕訂單,成本上不僅沒有節省,反而會上升。這對采購來說絕不是好消息......
通過一起扛銷售額這個指標,采購和銷售就更能齊心協力地打破各自的筒倉,消除部門之間的壁壘,更有利于實現共同的目標。這時候,采購就可以驕傲地說:誰說我們采購只能影響“下線”,我們還助力公司拉高了“上線!”
經濟下行,增長是硬道理。你們公司的采購背上銷售指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