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工具讓采購管理更加高效、智能和透明。
采購是一項非常古老的社會活動,自從有人類歷史記錄開始就已存在。
在中國家喻戶曉的花木蘭故事(木蘭辭)中,就寫道“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被咎m替父從軍,需要自己購買行軍打仗的全部裝備。
對于普通人來說,采購就是購買生活中的各種商品和服務,大到住房汽車,小到柴米油鹽,這項技能是所有人都必須掌握的,因此人們對于采購活動有一種天生的熟悉感,似乎采購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商業活動。
但是企業級的采購活動與生活中的購買行為并不一樣,前者包含著嚴謹的決策流程和配套的信息軟件,幫助企業提高采購管理的效率、決策透明度,并且不斷地降低采購成本。
本篇探討的就是數字化供應鏈背景下的采購職能和責任,以及數字化供應鏈工具是如何讓采購工作更加精準高效。
一、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采購管理可以分兩個維度,第一個是“買什么”的產品維度,第二個是“向誰買”的供應商維度。我們先來討論產品維度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可以分為以下的五個階段。
經典的產品全生命周期包含以下這五個階段,在不同的時期,生產和流通渠道中的企業需要關注各個階段的特征,然后采取相應的采購策略。
1.開發期
企業根據市場的需求,研發投資新的產品或是服務,努力實現與客戶需求的匹配。這個階段是產品或服務的孵化期,企業處于積極開發新品的準備階段,因此幾乎是沒有任何收入。
2.引入期
企業把產品推向市場,進行推廣和鋪貨。在這個階段產品或服務的銷售額緩慢增長,市場需要一些時間來接受新的產品。消費者對于新鮮事物都有一個逐漸接受的過程,用現代的商業用語來描述,就是培養用戶的消費習慣。
在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后,由于人們減少了的外出,每日生鮮食品的采購行為就從線下超市菜場,轉向了線上電商配送。疫情無意中推動了生鮮電商的發展,就如同2003年SARS期間培養出了中國人網上購物的習慣,讓大家加速接受了網購商品的新消費模式。
3.成長期
產品銷量和利潤迅速上升,需求的增加要求生產能力相應地提升,對于產品的原材料需求也成比例增長。一旦商品被市場接受,就能夠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期。
4.成熟期
產品銷售達到一定規模后逐步穩定,企業進入了利潤率增長最快的階段,獲得豐厚的回報。銷售量雖然還在增加,但是增速已開始放緩。
5.衰退期
由于市場飽和、消費者喜新厭舊心理、技術進步、替代商品的出現、惡性價格競爭等因素,商品將進入生命周期的衰退期。在這個時期銷售額開始下降,需要關注產品的庫存情況,避免產生冗余庫存。
數字化供應鏈工具在產品生命周期管理中的應用
在產品全生命周期中,80%的產品成本是在設計階段確定的。在傳統模式下,一旦設計完成以后,產品的物料清單BOM、樣機工裝、配套原料供應商、生產設施等資源都全部確定,如果想要進行修改,就要付出額外大量的成本。
隨著現在消費者對于產品品質和創新要求的與日俱增,越來越強調產品的個性化屬性,產品需要大量定制化,才能夠滿足每個客戶獨特需求。
由于80%的成本是在設計階段決定的,有效地管理市場多樣化、個性化產品需求,實現以市場及客戶為導向的產品研發及工程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
產品的設計工具與方法、研發設計標準規范、通用資源數據與流程、產品數據共享與協同、研發立項與統籌規劃等,是決定產品設計成功與否的關鍵,也是研發與協同的難點痛點。
在數字化時代,信息系統服務商可以為企業提供集成化和標準化的軟件平臺,滿足客戶對業務創新、靈活適應變化的需求。
軟件平臺對企業架構的支持,以及產品數據從設計源頭到后端制造交付的無縫對接,特別是針對系列化設計、按訂單制造模式(Config to Order)、跨企業協同的整合支持能力,幫助企業實現了研發、制造、供應、銷售、財務等核心數據的整合,打造新一代企業集團級別的研發設計管理平臺。
以SAP 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平臺為例,SAP PLM與SAP ERP一體化的系統架構,做到了設計與后端共享主數據,實現產品核心數據的同源統一數據源的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產品核心數據由研發工程師在設計工程中一次創建,共享應用,減少了集成傳輸維護及核對環節,提高了效率,同時還降低了差錯率。兩套系統,同源一體的數據架構,可以給研發賦能,直接調用后端相關數據,也可以快速支持后端業務推進,適時查看技術數據。
SAP PLM&ERP產品核心數據的全業務鏈協同模型
二、供應商生命周期管理
采購管理的第二個維度是供應商管理,就如同產品有生命周期管理模型,供應商也可以用生命周期的理念進行管理。
作為企業的采購管理人員,經常會遇到一些現實問題:
為什么不斷重復尋找新供應商?
供應商績效出問題,是沒選對供應商,還是管理不到位?
單一供應商Single Source Supplier如何管理?
總部或客戶指定的供應商如何管理?
壟斷型供應商如何管理?
“低成本國家采購項目”如何操作和管理?
想要淘汰供應商,如何制定退出策略,規避風險?
供應商對企業非常重要,在制造業的產品成本中,60-70%來自于原材料成本。上游供應商的產品質量、交期及服務,都直接影響下游客戶企業的競爭力。倘若供應商未能及時交貨,導致客戶工廠停工,就會造成巨大的銷售損失。
事實上,部分企業過于追求短期經濟利益,為了完成采購目標,過分看重低價格,頻繁更換供應商。成功的采購不僅依賴于出色的談判技能,或者高水平的供應商持續管理水平,更需要采購方對于供應市場有深度了解,及其對供應商開發的正確選擇和評估管理。
供應商管理的目的是使其能夠滿足客戶企業的需求,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如果供應商交貨不準時、質量不達標、服務不配合,這說明供應商管理是失效的。
有些企業僅僅依靠淘汰替換方式來管理供應商,這種簡單粗暴的模式并不嚴謹科學,企業應該實施供應商全生命周期管理,運用PDCA閉環模式來解決問題。由此,供應商管理需要有一套成熟的流程體系。
除了流程以外,企業還需要數字化的工具讓流程固化。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參與全球化的企業快速增長,同時也讓這些企業面臨供應商績效管理的難題,那就是如何實施規?;墓芾?。
由于采購的供應商主數據來源繁雜,供應商引入、評審、質量和交期管理、績效管理、風險管理和關系管理等都有一套數據。如果這些數據庫之間沒有打通,那么數據就是相互分離的“信息孤島”。
使用者在調用數據的時候,只能用最原始的復制黏貼方式來傳輸信息,效率低下而且極易出錯。此外,信息孤島里的數據之間沒有關聯,難以進行深度的分析,因此不能提供可決策的信息。對于采購高管來說,他們無法清晰地了解整個供應商群體的狀況,從而難以高效地制定采購戰略。
數字技術的進步可以簡化流程、減少開支,同樣支持管理供應商的信息,最重要的是能夠獲取所有供應商的全方位視圖,提高合規性,預防供應商中斷的風險。
理想的供應商管理信息系統是相對獨立,但同時又能與企業ERP系統對接。相對獨立的系統,可以讓信息軟件的模塊設計更加完整,功能更加強大。與ERP系統對接,可以讓數據自動傳輸,減少不必要的人工操作。
不管是從產品維度,還是從供應商維度進行采購管理,現在都已經有了成熟的數字化工具輔助采購方提高管理效率,更容易地獲取大量數據進行決策分析。
采購活動在數字化工具的支持下變得更加透明,從而獲得了企業管理者的一致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