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效果不佳,一直是人力資源部門頭疼的事兒,也往往成為業務部門不愿意配合人力資源部開展培訓工作的擋箭牌。
雖然影響培訓效果的因素很多,而且很大程度上源于對培訓成果轉化、績效支持不夠重視,但人力資源部門還是要背負很多責任。
也許,對于一部分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來說,從一開始就做錯了!
1
傳統上的培訓需求,來源于與業務部門負責人的溝通、員工調查問卷,從實際結果來看,可能其中的大部分培訓需求屬于通用性知識類培訓,和企業的戰略方向、業務可能根本沒有關系!
這樣的培訓自然不會對業績產生什么效果。
用友大學校長田俊國結合籌建和運營用友大學的親身經歷,撰寫的《上接戰略,下接績效,培訓就該這樣搞》開篇就指出了培訓效果不佳的原因在于:培訓和組織戰略、員工績效的關系不夠緊密,并提出培訓一定要“上接戰略,下接績效”。
這種觀念的轉變,首先要體現在培訓管理者身上!
如果培訓管理者都沒有這樣的意識,就只能成為“課程販子”,對企業的經營業績提升基本上不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培訓工作的路只會越走越窄!
2
讓培訓管理者接受“上接戰略,下接績效”的理念并不難,難的在于如何將這一理念轉變為培訓工作實踐。
在《上接戰略,下接績效,培訓就該這樣搞》這本書中,作者先后介紹了建構主義、五星教學法、行動學習等一系列用友大學的實踐,通過具體的培訓案例剖析如何做到“上接戰略,下接績效”。
利用建構主義思維開展培訓
企業培訓的對象是成年人,每一位成年人因為家庭背景、生活環境、工作經歷的不同,認知存在很大差異。
企業培訓的過程是將新知識與員工固有知識、經驗進行整合消化的過程,如果一味地進行知識或者價值觀的灌輸,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這就需要使用建構主義思維,進行培訓流程設計和培訓內容選擇,引發學員結合自己的固有知識進行深度思考,并內化為行動。這樣的改變,必須從培訓管理者做起。
3
培訓過程要發揮員工能動性,這種能動性并非指通過各類游戲活躍課題氣氛。
如今,員工接收各類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知識類培訓完全可以錄制成視頻讓員工自學,不需要通過集中授課的方式進行,同時,企業應該減少通用型知識培訓;技能類培訓則應該在培訓課堂上進行反復演練,通過“示范-講解-復述-模擬-點評”的流程,確保每一位學員都能習得相應的技能,并能在后續的實際工作中使用;態度類培訓通過還原真實工作場景的方式,采用行動學習、世界咖啡等形式激發每一位員工積極參與討論,在討論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解決方案,而不是由培訓講師直接“告訴”員工怎樣做。
培訓最重要的是讓每一位員工都能全身心地參與進來,把自己真正帶入培訓主題,唯有如此,才能保證培訓的效果。而這,也是需要培訓管理者通過流程和內容的設計來促成的。
從培訓管理者開始,進一步明晰培訓工作的定位,上接戰略,下接績效,在此基礎上開展培訓設計,充分調動培訓學員的積極性,唯有如此,才能保證培訓工作真正產生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