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確調研對象
明確調研對象是這一步驟的關鍵環節。在實際工作中,明確培訓需求的過程可以簡單地描述成“找誰問關于誰的什么事”,這里的第一個“誰”,就是需要明確的調研對象。
受限于上級的要求和自身對培訓的認識水平,培訓專員往往很難完整、正確、合理地描述出所在組織的培訓需求,而需求分析的“失之毫厘”,會造成培訓效果的“差之千里”。因此,培訓管理者要保持“懷疑”的態度,爭取與委培單位領導直接溝通。只有找準了調研對象,才能保證調研的有效性。
2、了解培訓目的
了解培訓目的的過程,可以簡單地描述為“希望針對培訓對象開展什么方面,或什么主題的培訓”。大多數培訓專員很難一次性對此進行有效、準確的回答,有些答案甚至會造成課程開發人員對培訓需求的誤判。
因此,培訓管理者要具備“深入挖掘”的精神,在了解培訓目的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培訓對象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采用驗證法,對比培訓專員所提出的培訓目的與員工存在問題的匹配程度,以保證需求調研的準確性。
培訓管理者也可通過詢問“希望培訓對象掌握什么知識或技能?提高和改善什么意識或態度?”引導培訓專員對培訓目的進行更加清晰地闡述。
3、掌握存在問題
在對培訓對象現存問題的調研中,課程開發人員還需要秉承“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通過“追問+引導”的方法,了解培訓對象現存問題的細節。
這里的細節性了解,就是“找誰問關于誰的什么事”里的第二個“誰”,以及關于“什么事”。在對方回答的基礎上進行追問,并有意識地引導對方表達需求,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培訓對象存在的問題,為準確定位培訓需求提供支持。
4、分析培訓作用
通過調研發現,“知識+技能”類的培訓最容易得到學員好評,而“態度+意識+行為”類的課程的好評率要低于前者。
如果培訓需求只涉及知識和技能層面,那么,培訓目標可專注于“幫助培訓對象掌握某些知識和提高某種技能水平”。
如果培訓需求涉及到態度、意識、行為層面,則可將培訓目標定位于“影響培訓對象的某種工作態度、提高某方面意識、改善某種行為”。
但如果培訓需求所涉及的內容過多牽涉企業制度流程、體制機制等方面,培訓管理者則需要向領導闡明其因果關系,并提出調整培訓目標的建議,切忌盲目許諾,為自己設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