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購工作中三家比價的方式是目前企業普遍使用的手段,打開求職APP,尋找采購職位,基本所有的采購內容都要求做到3家比價,筆者以前想簡單呀,三歲兒童都會,這不是侮辱智商嘛,咱可是勵志要做高大上的成本分析的人,可實際操作中遠不是我想的那么簡單。
先來說說以前經歷過的案例,某司已形成的流程及現有供應商報價情況:銷售提需求---研發轉成圖紙---采購在三家供應商中選擇一家打樣(偏低價的)----供應商交樣----銷售找客戶確認樣品----客戶確認無誤通知采購做大貨----采購找供應商報價----三家比價以最低價發單。供應商有A、B、C三家,不打樣的情況下,A家報價一般都是最低,B,C兩家報價不分上下。
上面的流程大家有沒有看出什么端倪?
1.打樣在報價前面
2.供應商隨機擇取,主要依據采購員自己的判斷該給誰家
3.打樣的報價均高于未打樣的報價。
由于這樣,每次做大貨,要不壓低打樣廠家的報價(主要是A家),要不轉給其它2家來做(主要是B,C家),但這種情況較少。這樣一來,其它兩家供應商便接不到單,而接單廠家也滿心委屈,且3家均抱怨在我家打樣不在我家做大貨,感受到了不公平。采購的解釋是:沒辦法,公司要求價低者得。就這樣把供應商的怨氣轉移到公司頭上了。
其實公司內部流程也存在諸多問題,才導致了采購人員唯價格為標準選擇供應商。在采購與供應商相互“成就”的過程中,漸漸的,3家報價越來越不積極,A家每次都是忙錯不開身,報價一催再催才會給。B,C家抱怨天天報價,卻不給訂單,公司又要求效率。各環節的人一遍遍來催下訂單,追交期。采購人天天頭昏腦脹,精神不佳。
如果流程正確,僅是在原有供應商內三家比價,那采購小伙伴有沒有遇到供應商報價不配合的呢?你們是如何做的?基于上面的案列,我現在會與采購經理或更高層溝通三家比價利弊及改善方案。
貨比三家優勢:貨比多家能夠讓采購員迅速了解市場行情,降低采購成本,增加采購透明度。
貨比三家劣勢:前期供應商不配合報價,即時報價也是隨意報價,比價就失去了意義,成本得不到控制,甚至拖累項目進程。同時3家比價取最低價也是變相以價格為唯一標準,并未將質量,交期,服務峰因素納入考慮范圍,造成劣質,交期延誤的風險,一旦成為現實,傳導至供應商處,又會反作用力到采購,惡性循環,最后分手。
如此這樣,我們該如何使用三家比價呢?方案如下:
1.三家比價:將質量,交期,價格,服務,按重要性賦予權重系數,綜合考慮之后,擇優而選,而不是僅以價格為目標。
2.進行供應商績效考核,按每月,季度,年度打分評審,按評審情況,依比例分配采購訂單額(如75/15/10等)或公司客戶(大/中/?。?/span>
3.末位淘汰制:如果再績效考核排序中是不及格分數,則可以各部門共同商討是否淘汰。
4.新增供應商:培養新供應商,納入考核,與末位供應商競爭甚至是直接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