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報價指供應商報價時為了某種目的,嚴重脫離實際情況而做出的報價,這種報價影響了正常的判斷和正常的競爭秩序,所以是惡意報價。
我們采購為了預防惡意競爭,必須要能識別供應商報價是否是惡意的。
如何判斷供應商是否惡意報價?
這里有兩個標準。一是標準成本,二是變動成本。
標準成本,是理想情況下可以實現的成本。
為什么要這么定義,強調“可以實現”?
有的教科書是這么定義的,標準成本就是理想情況下的成本,給人感覺好像是不能實現的。
還有一種表達,說標準成本就是正常情況下的成本,那么誰不正常呢?
這個表達也不夠好。
這里有一個相關概念,叫預期成本。
培訓的時候,老師經常舉這個例子。
比如老師要去機場,需要多長時間?
大概60分鐘。
那同樣的路線,換成大領導去機場呢?
大家會說,可能30分鐘就夠了。
同一件事兒,為什么差別這么大?
因為60分鐘是在有紅綠燈、交通堵塞這些情況下的估計;30分鐘是在交通非常順暢的條件下的估計。
如果老師是大家的供應商,報價的時候會以哪個為基準呢?
應該是60分鐘。
你們如果要還價,會以哪個為基準?
大家說當然以30分鐘為基準,這就是標準成本。于是,我們談判的區間就是30分鐘到60分鐘之間。
所以我們作為專業的采購人員,在和供應商談判之前必須要知道標準成本,這是我們和供應商砍價的基準。
否則無論供應商報多少錢,采購只能拿大刀一通砍,真砍下來自己還嚇一跳,“供應商是不是在騙我?”
【筆記:預期成本是供應商報價的基礎,標準成本是我們和供應商砍價的基礎,談判的區間在預期成本和標準成本之間?!?/span>
所以如何判斷惡意報價?
如果報價低于標準成本,那就是低于正常情況,屬于惡意報價。
但并不絕對,這時候還要參考另一個標準,即變動成本。
如果一個供應商剛開張,為了打開市場,有可能采用變動成本定價法,報價就會比標準成本低,這種情況不屬于惡意報價。
但如果報價比變動成本還要低,買進來100塊,賣給你80塊,虧本賣,那就是徹底的惡意報價了。
也有供應商會說“我們這是策略性的報價呀”,“這個訂單不賺錢,其他訂單我再賺錢呀”。
有人說,為什么現成的便宜不占?
接受惡意報價有一系列風險。
惡意報價不能持久,作為采購,意味著這次買這個東西很便宜,下次再買就會很貴,就會給公司感覺,為什么相同的東西價格差別這么大?肯定要質疑你。
作為總經理為什么也要反對?
因為會造成公司的成本不真實。
這次買的時候價格很低,下次又變得很高。公司就無法知道這個產品真實的成本是多少,對產品核價也有影響。
當然特殊情況下,比如企業面臨很大的生存壓力時,也管不了那么許多了,先買來再說吧,下次買不買這家的都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