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要從對產品質量的管理轉向對過程和系統的管理。
長期以來,企業質量管理的主要對象局限于對產品質及其相關的工作質量的管理,而今天,質量的概念有了巨大的變化,質量不再僅僅包括企業內部的產品質量及其相關的工作質量,質量不再是“合格”產品的概念。因為今天質量的形成是從顧客的要求出發的,最終又是由顧客來評價的,在這兩頭的中間,包括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以吸與此相關聯的所有活動和過程。所以,質量管理已經成為一個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成為企業管理的一個系統組成部分。
這就要求企業的質量管理從原來封閉型轉向開放型。從原來分割的模式轉向系統的模式。2000版本的ISO 9000對企業質量管理體系提出了從“以顧客為關注焦點”到"互利的供方關系”等八項原則,都充分體現了對企業質量管理全過程和系統性的要求,這種要求已經大大的超越了對產品本身的要求。
第二,要從原來以推行管理方法為主轉向以培育管理文化為主。
過去, 我們在推行全面質量管理也好,在開展貫標認證也好,比較注重的是新老七種工具的使用、管理體系程序文件的編寫方法等。毫無疑問,應用先進的管理技術具和方法是提高質量管理水平不可缺少的手段。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管理具有自然的和社會的雙重屬性,尤其是當我們忽略了管理的社會屬性時,管理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相當一部分企業的質量管理為何不能持續有效、為何出現“兩張皮”的現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管理要遵循和體現社會屬性,就必須建設和培育企業管理文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各國企業都處于經濟體制、產業結構、文化價值觀的劇烈變動與重新整合的過程之中,導致企業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巨大變化。于是,重新架構企業文化變成了當今時代的大課題。企業的管理植根于企業文化,質量管理也必須扎根于質量文化。
企業的管理文化通常包括了經營理念、管理宗旨、 價值取向、行為準則、公共關系、社會承諾等方面。
企業管理文化充分體現了企業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 是建立和完善企業自律機制的重要的思想基礎。當前,國務院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工作, 中提出要“在全社會進行誠實守信的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符合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社會信用制度”等,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尤其是對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廣大企業來說,建設好企業管理文化是不可忽視的工作。對我們廣大質量工作來說,培育好企業的質量文化,使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能真正體現對顧客、對用戶的誠實守信,自然就成為一項十分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
第三,質量管理從偏重于技術創新轉向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并舉。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企業持續追求技術創新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包括技術在內的生產力各 個要素在彼此孤立地存在的時候,它們只是種潛在的生產力, 而只有通過管理,把生產力的各種要素進行優化組合,形成-個有效運行的生產系統,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顯然,先進的管理也是先進的社會生產力, 且,許多事實表明,先進的技術不能代替落后的管理。因此,企業追求創新必須將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及其文化創新緊密地結合起來。
質量管理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管理創新,首先都要講學習、善研究,堅持不斷地學習新的技術和管理知識,研究新情況和新問題。近年來在發達國家提倡把企業建設成“學習型"組織,恐怕就是這個道理。企業的質量管理同樣需要不斷創新,比如,當前許多已經通過ISO9000認證的企業,都遇到了"ISO 9000后”的問題,為此我們確實需要加以認真研究和探索。
企業質量工作者要從過去習慣于各車間到處跑的”體力型”工作方法,轉變到學習運用管理新理念、新方法的“智力型”工作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為企業實現管理創新、求得持續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
質量管理并不是意味的只是學習以前存在的方法,要需要不斷的根據市場的變化而進行改善,要不斷的發展弓進新的質量管理技術,才能適應全球經濟-體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