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進行控制圖質量管理時候,需要思考兩個條件,一個是規格界限,也就是產品形位公差。另一個是控制界限,就是加工的質量波動范圍,當然最好是把控制的范圍界限能夠縮小到被形位公差包含住。
第一, 就是既然要用控制圖,就要合理設置控制界限,和報警范圍。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就是說,需要針對我們的工藝特點,框定好我們的“正?!钡臉藴?。最小的那個范圍就是正常波動,最大的范圍以外就是不合格產品,介于兩者之間的,就是我們所謂的報警區間。
第二, 就是反饋的時效性問題,一般來說,這種控制圖需要實時監控,一旦發現產品超出控制范圍,到了報警區間,我們要立馬行動進行糾偏。但實際上,這些數據是一般一個月做一次匯總,而質量會議也是一個月搞一次。這樣的速度其實對于真實改善質量水平,所能夠起到的作用不大。
第三, 質量控制理論是以統計學為理論依據,而根據不良品的發生頻率設定一個高度合理的質量標準的樣品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AQL(acceptable quality level)直譯就是可接受質量水平。這種其實本質上會讓大多數思路不清的人,誤以為用了科學的,符合數學原理的方法,就一定能夠控制得住質量水平。
所謂的控制圖法,是需要有兩個條件: 第一,就是只能用來控制正常作業過程匯總的形位公差波動范圍,比如加工軸他的外徑尺寸是120±0.05mm。第二,它需要能夠非??斓膩磉M行抽樣,結論和反饋。
這種方式最多只能將不良率往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最低,但是絕對不可能實現零缺陷,因為它只是發現不良的檢驗,而不是不制造不良的檢驗。
02
舉一個例子,田中壓鑄公司,給客戶送產品的時候,就用AQL的抽樣,每一百件抽樣,如果正好抽到不良,這一百件全檢。如果抽到的是良品,就默認這一批貨是好的,送給客戶。即使對于客戶來講這個是可接受的不良率,但是對于真正的客戶而言,這是絕對不能接受的不良品。
最關鍵的兩條建議:
產品的質量是內建于工序之中的;
必須促進對于“加工”的“檢驗”反饋功能,以進行“反饋檢驗”
為什么呢?因為其實對于控制圖這玩意來說,有多種不同的情況會導致報警,例如單側連續多少個點在報警區域啦,總共多少個點在報警區域啦之類的。
實際上在生產線上,生產作業員根本不可能做一個產品給你檢一個產品,別說作業員不能,就算是常規的檢驗員都不行。所以實操上spc控制圖之類的工具,只能用作事后的總結。
最近許多企業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例如三一集團就逐漸在嘗試在線的氣動檢測內徑,并且實時記錄生成控制圖,一旦觸發報警條件就會有安燈報警。但是一旦這樣做的話,不正是做到了逐次全檢嗎?
所以原先使用控制圖,AQL,還是因為技術手段沒辦法低成本地做到逐次檢驗,而現在技術不斷突破的過程中,我們仍然不能放棄,通過逐次檢驗來確保零缺陷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