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直方圖
直方圖是針對某產品或過程的特性值,利用常態分布(也叫正態分布)的原理,把50個以上的數據進行分組,并算出每組出現的次數,再用類似的直方圖形描繪在橫軸上。
1、實施步驟
1)收集同一類型的數據;
2)計算極差(全距)R=Xmax-Xmin;
3)設定組數K:K=1+3.23logN;數據總數 50~100 100~250 250以上;總數 6~10 7~12 10~20
4)確定測量最小單位,即小數位數為n時,最小單位為10-n;
5)計算組距h,組距h=極差R/組數K;
6)求出各組的上、下限值:
第一組下限值=X min-測量最小單位10-n/27;第二組下限值(第一組上限值)=第一組下限值+組距h;
7)計算各組的中心值,組中心值=(組下限值+組上限值)/2;
8)制作頻數表;
9)按頻數表畫出直方圖。
2、直方圖的常見形態與判定:
1)正常型:是正態分布,服從統計規律,過程正常;
2)缺齒型:不是正態分布,不服從統計規律;
3)偏態型:不是正態分布,不服從統計規律;
4)離島型:不是正態分布,不服從統計規律;
5)高原型:不是正態分布,不服從統計規律;
6)雙峰型:不是正態分布,不服從統計規律;
7)不規則型:不是正態分布,不服從統計規律。
7. 控制圖
1、控制圖法的涵義
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很多,有靜態因素也有動態因素,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即時監控產品的生產過程、及時發現質量隱患,以便改善生產過程,減少廢品和次品的產出?
控制圖法就是這樣一種以預防為主的質量控制方法,它利用現場收集到的質量特征值,繪制成控制圖,通過觀察圖形來判斷產品的生產過程的質量狀況??刂茍D可以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是質量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控制圖又叫管理圖,它是一種帶控制界限的質量管理圖表。運用控制圖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觀察控制圖上產品質量特性值的分布狀況,分析和判斷生產過程是否發生 了異常,一旦發現異常就要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消除,使生產過程恢復穩定狀態。也可以應用控制圖來使生產過程達到統計控制的狀態。產品質量特性值的分布 是一種統計分布.因此,繪制控制圖需要應用概率論的相關理論和知識。
控制圖是對生產過程質量的一種記錄圖形,圖上有中心線和上下控制限,并有反映按時間順序抽取的各樣本統計量的數值點。中心線是所控制的統計量的平均值,上下控制界限與中心線相距數倍標準差。多數的制造業應用三倍標準差控制界限,如果有充分的證據也可以使用其它控制界限。
常用的控制圖有計量值和記數值兩大類,它們分別適用于不同的生產過程;每類又可細分為具體的控制圖,如計量值控制圖可具體分為均值——極差控制圖、單值——移動極差控制圖等。
2、控制圖的繪制
控制圖的基本式樣如圖所示,制作控制圖一般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
①按規定的抽樣間隔和樣本大小抽取樣本;
②測量樣本的質量特性值,計算其統計量數值;
③在控制圖上描點;
④判斷生產過程是否有并行。
控制圖為管理者提供了許多有用的生產過程信息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根據工序的質量情況,合理地選擇管理點。管理點一般是指關鍵部位、關鍵尺寸、工藝本身有特殊要求、對下工存有影響的關鍵點,如可以選質量不穩定、出現不良品較多的部位為管理點;
2)根據管理點上的質量問題,合理選擇控制圖的種類:
3)使用控制圖做工序管理時,應首先確定合理的控制界限
4)控制圖上的點有異常狀態,應立即找出原因,采取措施后再進行生產,這是控制圖發揮作用的首要前提;
5)控制線不等于公差線,公差線是用來判斷產品是否合格的,而控制線是用來判斷工序質量是否發生變化的;
6)控制圖發生異常,要明確責任,及時解決或上報。
3、確定控制界限
制作控制圖時并不是每一次都計算控制界限,那么最初控制線是怎樣確定的呢?如果現在的生產條件和過去的差不多,可以遵循以往的經驗數據,即延用以往穩定生產的控制界限。下面介紹下用現場抽樣法確定控制界限:
①隨機抽取樣品50件以上,測出樣品的數據,計算控制界限,做控制圖;
②觀察控制圖是否在控制狀態中,即穩定情況,如果點全部在控制界限內.而且點的排列無異常,則可以轉入下一步;
③如果有異常狀態,或雖未超出控制界限,但排列有異常,則需查明導致異常的原因,并采取妥善措施使之處在控制狀態,然后再重新取數據計算控制界限,轉入下一步;
④把上述所取數據作立方圖,將立方圖和標準界限(公差上限和下限)相比較,看是否在理想狀態和較理想狀態,如果達不到要求,就必須采取措施,使平均位移動或標準偏差減少,采取措施以后再重復上述步驟重新取數據,做控制界限,直到滿足標準為止。
4、怎樣利用控制圖判斷異?,F象
用控制圖識別生產過程的狀態,主要是根據樣本數據形成的樣本點位置以及變化趨勢進行分析和判斷。
失控狀態主要表現為以下情況:
①樣本點超出控制界限;
②樣本點在控制界限內,但排列異常。當數據點超越管理界限時,一般認為生產過程存在異?,F象,此時就應該追究原因,并采取對策。排列異常主要指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③連續七個以上的點全部偏離中心線上方或下方,這時應查看生產條件是否出現了變化。
④連續三個點中的兩個點進入管理界限的附近區域(指從中心線開始到管理 界限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區域),這時應注意生產的波動度是否過大。
⑤點相繼出現向上或向下的趨勢,表明工序特性在向上或向下發生著變化。
⑥點的排列狀態呈周期性變化,這時可對作業時間進行層次處理,重新制作控制圖,以便找出問題的原因。
控制圖對異?,F象的揭示能力,將根據數據分組時各組數據的多少、樣本的收集方法、層別的劃分不同而不同。不應僅僅滿足于對一份控制圖的使用,而應變換各種各樣的數據收取方法和使用方法,制作出各種類型的圖表,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發現了超越管理界限的異?,F象,卻不去努力追究原因,采取對策,那么盡管控制圖的效用很好.也只不過是空紙一張。
八項注意
第一項注意
既打棒子又給棗,獎懲結合效果好
質量管理者在實際工作中,不但要指出別人的缺點還要夸獎別人的改進,不但要對犯錯者進行批評,按章處理,還要對無差錯者、發現并提出問題者進行表彰,否則只打棒子,不給甜棗,作業者的改善積極性會被你消磨殆盡的。
第二項注意
全員參與是根本,發動群眾很重要
質量管理是全員參與的活動,它不限于產品質量的改善,更在于工作質量的提升,只有充分的調動全員參與的積極性,才能戰勝一切的困難,保證質量。
全員參與的方式有:質量提案、質量知識/技能競賽、QCC等等。
第三項注意
理論學習不間斷,聯系實際方為妙
理論知識有助于指導實際工作,可以促使工作的效率和準確性的提高,是指導實際工作的有力武器,但是如果理論知識脫離實際情況,那么理論就只是停留在頭腦中的理論。
所以作為質量管理者,一年不看幾本書,你的質量管理理念會分分鐘落伍的,但只看書也是不行的,將學到的理論及時地應用到實踐中,才能有自己獨到的認識和見解,才能提升管理水平并獲得成功。
第四項注意
質量工具有很多,會用善用才可靠
先進的質量工具有不少,也給了我們必要的實施方法,但我們必須了解質量工具使用的真正意義,明白使用這些工具的方法和具體用途,在適當的質量管理環節使用適用的質量工具,才能讓質量工具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有人說起質量工具,滿嘴不是柏拉圖、排列圖,就是FMEA和PPAP,實際管理中卻是問題不斷、改善乏力。質量管理不需要這種紙上談兵的家伙。
第五項注意
糾正預防是基礎,會做預測價更高
有些基層質量管理,每天捧著茶杯等問題,一有問題立處理,滅火水平不一般,但問題處理過后又拿起茶杯去晃蕩,等著再次的問題發生。
結果,糊涂老板以為他能干,聰明老板讓他滾蛋!
其實,當問題發生后第一時間進行糾正沒錯,但在糾正的同時要想辦法防止同類問題再發生(糾正措施),并能舉一反三,避免類似問題在其他產線、產品上發生(預防措施),這樣,才是合格的質量管理;
那么,什么是高水平的質量管理呢,真正的高手除上述要求之外,還要會根據理論、經驗和現場觀察,以及統計數據,預測可能會發生的問題,并加以提前控制,這才是真正的高手!
第六項注意
材料降本增利潤,充分驗證不可拋
企業沒有不搞COST DOWN的,而搞降本最有可能的就是會影響產品品質,曾經CRT時代,某企業與供應商聯合降本,通過對原料降檔,將產品用高頻變壓器(俗稱高壓包)的價格降了一元錢。
做了20臺成品的可靠性驗證沒有問題,就大批量生產,結果幾萬臺成品投放市場后出現批量性的高壓包短路,結果是采購省了幾萬元,售后損失了幾百萬。
所以,降本不能降品質,降本材料必須要得到充分的驗證,急功近利則會得不償失!
第七項注意
質量成本要控制,不足過剩都錯了
質量成本包括直接質量成本和間接質量成本。直接質量成本是指在產品的制造和銷售過程中所發生的質量成本,一般由內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鑒定成本和預防成本四個部分組成。
企業要發展,不得不注重質量成本,如果產品的質量不好,經常遭到客戶退貨投訴,那么他的成本將會很高,甚至將企業逼到絕境。好多企業衰敗的原因并不是因為沒有客源、沒有訂單,而是因企業內部管理得不好,質量成本降不下來而無法參與市場競爭。
但品質也不是越嚴對企業越有利。相反,過分地提高產品品質將造成品質過剩,也同樣提高生產成本。
第八項注意
質量保證靠體系,PDCA不可少
ISO9001標準是世界上許多經濟發達國家質量管理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具有通用性和指導性。依據ISO9001標準建立的質量管理體系,可以促進組織質量管理的改進和完善,從系統上保障工作質量和產品質量。
PDCA循環作為質量管理體系運轉的基本方法,其實施需要搜集大量數據資料,并綜合運用各種管理技術和方法。質量管理活動的全部過程,就是質量計劃的制訂和組織實施,并不斷檢查、處置和改進的過程。
如果每個過程都做到了有策劃、有實施、有檢查、有處置,并循環往復,則全過程是受控的,品質也就是有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