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IBM裁員,尤其是拿老員工動刀,鬧得紛紛揚揚。網上有人發帖子,說是在IBM辛辛苦苦十幾年,把整個青春都奉獻了,說被砍掉就砍掉。不勝唏噓中,IBM無非是給“薄情寡義”的雇主清單又增加了一個公司。而作為職業人,則需要要清醒地認識到,資歷老并不是優勢,如果不能把這資歷在管理上演變為領袖、在專業上上升為專家的話。
職業人剛起步的時候,是新兵,他的薪酬往往超過他的貢獻;幾年后,工作上了手,年富力強,獨當一面,是精兵,他的貢獻就超過他的薪酬;再做些年,工作很上手,但也逐漸失去了新鮮感,銳氣越來越少,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心態逐漸抬頭,精兵就做成了老兵,他的貢獻就低于薪酬,成為下一輪裁員的目標。雖說很殘酷,但也很必然。
從新兵做成精兵,這是大家的目標;從精兵做成老兵,恐怕沒有一個人愿意。那如何避免這種老兵階段呢?這就需要在管理上轉型為領袖,在專業上上升為專家,以使自己的貢獻與薪酬匹配。領袖和專家兩者兼具最好,但至少得有一個。只有這樣,才能在更多人身上復制自己的成功,給公司更大的貢獻。而要完成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學習、觀摩和思考,而這正是很多久居職場的人所欠缺的。
先說領袖。都說領導力不能教,但可以學。對提高領導力來說,沒有比職場上的觀摩、學習、思考更有效的辦法了。領袖到處都有,就看你留意到了沒有。職場多年,司空見慣,尤其是技術背景的人,容易輕視溝通、激勵、領導技巧的價值,卻忘了這些正是領導能力的重要組成。我在硅谷十多年了,見到很多老博士,他們打心眼里就瞧不起這些領導技能,認為是花拳繡腿、耍嘴皮子。這些人雖然跟著些非常優秀的領袖,卻沒有學到多少領導能力,錯過了成為領袖的機會。
再說專家。只會干活不能算專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頂多算個匠人;能從日常工作中的“形而下”上升到流程、系統、組織層面的“形而上”,才能算是專家。這離不開實踐,更離不開思考。找準方向,深耕細作,勤思考、善總結,用不了多少年就能成為專家?;蛟S有人會問,那硅谷有些老博士,干了一輩子,鉆得不謂不深,為什么還不是專家?那是因為沒有思考、總結,沒有從“形而下”的經驗上升到“形而上”的智慧?;蛘哒f,進是進去了,但出不來,只能繼續停留在“匠人”層面。
這就好理解了,為什么有些四五十歲的職業人,在外資企業半輩子,卻突然發現自己不尷不尬,處于被淘汰的邊緣:他們既沒有過渡為領袖,領導團隊出成績;也沒有上升為專家,在專業領域影響更多的人。于是他們的價格就高于價值,從此走上下坡路。需要強調的是,這并不是說這些人不是人才。我只是說工作多年,既沒有成為領袖,又沒有成為專家,一個人的性價比就會下降。就如你買東西,很好的一個東西,100元你買,200元你就不買。這并不是說這東西不好,而是你認為性價比太低。
對于專家,我有個簡單的三段論,本書多次提到,這里再次與大家分享:(1)系統學過,而且學到最好;(2)系統做過,而且做到最好;(3)系統提高總結過,從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系統學過,可以是大學里系統地學,也可以是接受系統的認證、培訓。就供應鏈管理來說,長期以來大學里沒有這個專業,但我們可以從系統的認證和培訓中來學習。系統做過,主要是在建制完善的公司做過。有些人在管理粗放的公司一直做些低層次的事,那種經歷其實價值很有限。經常聽人擺老資格,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長。不過看看他是怎么走的就知道了:早晨從橋東走到橋西,晚上從橋西走到橋東。表面上看有十年的經驗,其實是一個經驗用了十年。沒有系統學過,沒有系統做過,自然就談不上系統提高總結過,這就成了“三無”人員。
而我們的人才問題呢,在我看來,主要是兩個“三無”問題:企業里的“三無管理層”和學校里的“三無教授”,他們都是沒能成為專家的代表?!叭裏o管理層”沒系統學過、沒系統做過,當然也沒有系統提高總結過,卻隨著企業的發展晉升到管理層,需要指導員工和團隊的時候就抓瞎了。而學校里的“三無教授”呢,沒有系統學過,當然也沒有系統做過,自然談不上系統提高總結,培養出的學生我們企業不喜歡招聘了,也就不足為奇了。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么企業的“三無員工”和學校的“三無學生”就不是問題?這簡單,正因為是“三無”,他們才去做基層員工,或者到學校里做學生。作為企業的管理層和學校的教授,他們的地位不同,人們的期望自然也不同。
實踐者說:離開的時候說:“在IBM辛辛苦苦十幾年,把整個青春都奉獻了,說被砍掉就砍掉”這類話,已經證明他社會化的失敗了。同時我們可以也認為他是在企業上混日子。這樣倚老賣老的人,一個沒有危機感的人,一個沒有時刻自我認識的人,他的命運最終會像花兒一樣的凋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