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計劃的準確度低,關鍵是伴隨著更多的需求歷史,要及時滾動更新,同時平衡庫存風險、斷貨風險和運營成本。
在產品設計定型后,庫存風險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需求預測的準確度。預測做得越早,信息越不完善,預測的準確度越低,相應的庫存風險也越高。其二,生產工藝的質量風險。雖說產品設計定型了,生產工藝也經過了初步驗證,但從小批量的驗證,轉入大批量的生產,變動還是相當大,帶來相應的風險。比如小批量驗證期間,主要工藝是手工;大批量生產時,開發了模具,而模具本身還沒有得到充分驗證——生產得越多,庫存風險就越高。
為了避免這樣的風險,有些公司就推遲補單,比如研發人員規定,在第一批產品出來之前,不能開始生產第二批。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庫存風險,但可能增加了斷貨風險和運營成本。
在新品導入階段,短缺風險也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補貨不及時,上新促銷期間顧客的訂單接到了,但到時候沒法供貨,也因為這樣,不得不延長促銷期,造成營收損失。其二,補貨不及時,不均勻,雖然整體需求跟供應匹配,庫存沒有均勻分布在供應鏈的各個節點,產品轉入正常銷售后不久,就出現階段性短缺,影響業務。
運營成本要么來自訂單太多,要么來自訂單太少。訂單太多,意味著小而頻繁地下單,會降低規模效應,增加供應鏈的單位運營成本。訂單太少,意味著一旦下單,批量就相當大,規模效益是有了,卻容易造成閑的時候閑死,忙的時候忙死——趕工加急,也增加了運營成本。
新品的滾動計劃呢,就是基于預測的準確度和供應鏈的執行能力,來平衡上述三者。
簡單地說,新品導入后,越早預測和錄入后續需求,短缺風險越小,但越早預測,準確度越低,庫存風險越高;越晚錄入后續需求,預測準確度越高,庫存的風險越小,但是短缺的風險越大。我們要在預測的時效性和準確度上平衡。具體地說,就是在新品上市開始驗證后,多長時間開始錄入后續需求?
再比如說預測的調整頻率和調整幅度,預測調整頻率越高,預測調整幅度越小,供應鏈看到的訂單會越頻繁,但訂單量會越小,規模效益也越??;預測調整越不頻繁,一旦調整,調整的幅度就越大,供應鏈的規模效益會更大,但又面臨產能安排不均勻的問題。每天更新預測,那意味著每天都可能給供應鏈下單,顯然是太頻繁了;那每月更新預測,一個月下一次單,一次下一個月的量,看上去卻有點太不頻繁。這里的折中點,也是新品計劃滾動頻率要考慮的。